马克思语言观的实践本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07:50
  马克思的语言观彰显了语言的实践本性,使得语言回归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然而,思辨哲学将语言抽象地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过程的概念、范畴,或是片面地视之为工具、符号。由于脱离了语言的现实来源与历史性内容,这两种理解方式不自觉地遮蔽了语言的实践本性。如果语言脱离了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那么,它将成为观念世界的毫无意义的“词语”、“概念”或“范畴”。可见,澄清和阐释马克思语言观的实践本性是一项十分紧要的课题。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语言观要与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联系在一起,经过这场革命,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现实生活根基,反思并修正了思辨哲学语言观的抽象性,雄辩地阐明了语言的实践本性。与思辨哲学家不同,马克思并没有将语言抽象化,而是主张“语言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个人”作为探讨语言问题的出发点,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阐明语言观的思想前提,马克思主张语言源于现实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意识”,即人的实践力量的观念表达。由此,马克思断言“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就清晰地表明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实践表达。同时,语言也没有脱离实践的独立的历史,任...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选题的基本内容
        1.3.1 主要思想
        1.3.2 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语言观的哲学背景及其内涵
    2.1 马克思语言观的哲学背景
        2.1.1 思辨哲学的语言观
        2.1.2 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
    2.2 马克思语言观的前提
        2.2.1 现实的个人是语言主体
        2.2.2 现实生活决定语言
    2.3 马克思语言观的基本内涵
        2.3.1 语言与自然: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2.3.2 语言与意识:语言是感性的意识
        2.3.3 语言与历史:语言具有历史性
第三章 马克思对思辨哲学语言观的反思和拨正
    3.1 思辨哲学语言观的演进脉络
        3.1.1 源于抽象理念的语言
        3.1.2 语言与抽象概念的一致性
    3.2 马克思对思辨哲学语言观的反思
        3.2.1 思辨性语言源于对“观念的独立性”的依附
        3.2.2 作为“独立力量”的思辨性语言
        3.2.3 颠倒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思辨性语言
    3.3 马克思对思辨哲学语言观的拨正
        3.3.1 语言起源于人类劳动
        3.3.2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产品
第四章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语言的反思和拨正
    4.1 语言与意识形态相关联
        4.1.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4.1.2 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4.2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语言的反思
        4.2.1 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语言
        4.2.2 被资本物化的语言
        4.2.3 意识形态语言对现实的遮蔽
    4.3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语言的拨正
        4.3.1 语言批判维度的彰显
        4.3.2 以革命的实践扬弃语言异化
第五章 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价值
    5.1 破除思辨哲学语言观的抽象性
    5.2 确立生活诠释语言的基本原则
    5.3 阐明语言是建构现实世界的力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534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34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