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17:09
纵观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开创者、奠基者,其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尔后出现的种种意识形态学说来讲,是不可逾越的制高点,同时也是其灵感的源泉。可以说,直到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理论才获得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那么深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如何发展演变将是极其基础而必要的。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一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意识形态范畴最初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更多的是一种否定性概念,而后经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的进一步推动,意识形态范畴开始更多地作为中性概念使用。列宁则是第一次将意识形态范畴与科学融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说,列宁开始在完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了该范畴。至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获得了更为完整的现代形式。即便这样,这也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就到此为止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对意识形态范畴的另类诠释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西...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意识形态范畴的提出
1.1 意识形态范畴的缘起
1.1.1 培根的“四假相说”
1.1.2 洛克的“四种错误尺度”
1.2 意识形态范畴的产生
1.2.1 特拉西的“观念学”
1.2.2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相关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范畴的诠释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范畴
2.1.1 否定或虚假的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的中性理解——观念的上层建筑
2.2 意识形态范畴的初步演变
2.2.1 考茨基首先推动了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2.2.2 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贡献
2.3 列宁的意识形态范畴
2.3.1 “科学的意识形态”范畴以及“灌输论”的提出
2.3.2 列宁发展意识形态范畴的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另类诠释
3.1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
3.2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3.3 马尔库塞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解
3.4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范畴
3.5 哈贝马斯的“技术统治的意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意识形态范畴的当代解读
4.1 意识形态范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4.1.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范畴
4.1.2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范畴
4.2 意识形态范畴的重新定位
4.2.1 文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范畴研究新的维度
4.2.2 合理建构意识形态范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北京支部生活. 2006(11)
[2]“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理论与实践源探[J]. 张丽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及合法性探析[J]. 王晓丽.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1)
[4]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西方技术统治论的文化本质及其趋势[J]. 梁孝.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1)
[5]“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J]. 唐少杰. 现代哲学. 2003(03)
[6]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 黄相怀,陈胜震. 社会科学家. 2003(05)
[7]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J]. 张建设.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3)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J]. 赵家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9]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 丁立群. 哲学动态. 2003(03)
[10]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J]. 侯惠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本文编号:3535058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意识形态范畴的提出
1.1 意识形态范畴的缘起
1.1.1 培根的“四假相说”
1.1.2 洛克的“四种错误尺度”
1.2 意识形态范畴的产生
1.2.1 特拉西的“观念学”
1.2.2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相关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范畴的诠释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范畴
2.1.1 否定或虚假的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的中性理解——观念的上层建筑
2.2 意识形态范畴的初步演变
2.2.1 考茨基首先推动了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2.2.2 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贡献
2.3 列宁的意识形态范畴
2.3.1 “科学的意识形态”范畴以及“灌输论”的提出
2.3.2 列宁发展意识形态范畴的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另类诠释
3.1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
3.2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3.3 马尔库塞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解
3.4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范畴
3.5 哈贝马斯的“技术统治的意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意识形态范畴的当代解读
4.1 意识形态范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4.1.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范畴
4.1.2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范畴
4.2 意识形态范畴的重新定位
4.2.1 文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范畴研究新的维度
4.2.2 合理建构意识形态范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北京支部生活. 2006(11)
[2]“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理论与实践源探[J]. 张丽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及合法性探析[J]. 王晓丽.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1)
[4]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西方技术统治论的文化本质及其趋势[J]. 梁孝.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1)
[5]“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J]. 唐少杰. 现代哲学. 2003(03)
[6]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 黄相怀,陈胜震. 社会科学家. 2003(05)
[7]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J]. 张建设.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3)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J]. 赵家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9]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 丁立群. 哲学动态. 2003(03)
[10]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J]. 侯惠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本文编号:3535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3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