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1-12-17 03:48
  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的最高尺度、终极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邓小平着眼于人民的发展,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工作,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邓小平的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对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粗浅研究,以期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启示,进而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基本内涵包括:邓小平发展观的出发点、主体和依靠力量、关键问题、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特征主要有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第三部分,总结了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邓小平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条件
    (一) 邓小平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2. 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
    (二) 当代世界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变革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影响
        1. 当代世界发展观的变革
        2. 世界发展观的变革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影响
    (三)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1.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2. 全面深刻总结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
        3.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邓小平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一) 邓小平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1. 着眼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出发点
        2. 人民群众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3. 人才问题是邓小平发展观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
        4. 人的发展问题是邓小平发展观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5. 人民利益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二) 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
        1. 实践性
        2. 时代性
        3. 人民性
        4. 创新性
        5. 科学性
三、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坚持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有效地避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各种误区
    (二) 坚持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 坚持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革深化
    (四) 坚持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中国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形成、丰富和完善
参考资料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毛泽东的人民观[J]. 李正南,张赶.  求实. 2003(11)
[2]再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J]. 张祥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3]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执政的实践基础[J]. 夏红雨.  学术探索. 2003(07)
[4]试论邓小平理论中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 陈洪林.  兰州学刊. 2003(02)
[5]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J]. 李知恕.  理论与改革. 2002(03)
[6]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古代的“民本”思想[J]. 蒋秀碧.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1(06)
[7]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涵义及其现实意义[J]. 张燕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8]以民为本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征[J]. 徐伟力.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
[9]略论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思想[J]. 刘玉侠.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
[10]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蕴涵[J]. 胡宝留.  云南社会科学. 1999(02)



本文编号:3539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39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