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探析
本文关键词: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概念并不是孤立生成的,而是有机的融合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和升华的全过程,是马克思自身哲学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佐证。理清精神生产概念的生成和发展脉络,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线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论述了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提出的思想准备阶段。虽然在此阶段马克思对精神生产概念并没有进行明确地论述,但在观念、意识的作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物质利益与精神自由的关系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多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开始从坚持精神创造世界到从物质生产出发研究社会历史问题,转入到社会经济学研究。论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初步形成。此阶段上的马克思开始深入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等问题,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提法,在人的类本质意义上探讨了有关精神生产的问题。在《神圣家族》中又提出了社会历史发源于粗糙的物质生产的观点,在清扫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残余的基础上对精神生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走向成熟,“真正成为马克思”。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下对精神生产概念作了科学的界定和诠释,具体探讨了精神生产的属性,精神生产与社会分工,精神生产的阶级性等问题。马克思抛弃了把劳动当做人的固有属性、当做人的内在目的的错误认识,他从整体性范畴考察人类活动,把生产、劳动、实践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完成了理论研究出发点的转移。同时马克思也形成了自己的全面生产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精神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作用的一个独立领域,但精神生产也不能是孤立的发挥作用,它是与其他生产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并有机的融合于现实生产的总过程中。论文试图借助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文本,阐明马克思在自己早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精神生产问题的理解和论述,理清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生成脉络,呈现出其历史原貌。这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精神生产理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精神生产 形成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国内研究现状10-11
- 2、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三)论文结构12-13
- (四)研究方法13-14
- 1、文献分析法13
-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13-14
-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提出的前史14-23
- (一)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14-16
- 1、强调自我意识的活动原则14-15
- 2、探讨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15-16
- (二)精神自由与物质利益16-19
- 1、开始关注现实问题16-17
- 2、在物质利益问题上的突破17-18
-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8-19
- (三)重构观念与现实的关系19-23
- 1、对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批判19-21
- 2、批判黑格尔“主体和谓语的颠倒”21-23
- 二、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初步提出23-33
-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初步阐述23-28
- 1、批判黑格尔精神异化观23-24
- 2、透过劳动异化考察生产劳动的本质24-27
- 3、从人的类特征探讨精神生产问题27-28
- (二)“精神生产”概念的明确提出28-33
- 1、批判“精神”与“群众”对立的观点28-29
- 2、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29-31
- 3、精神是由物质实践活动决定的31-33
- 三、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科学诠释33-47
- (一)出发点转移的完成33-36
- 1、从抽象的生产到现实的生产33-35
- 2、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35-36
- (二)精神生产是全面生产的重要部分36-40
- 1、全面生产的基本内涵37-40
- 2、精神生产与其他生产形式的关系40
- (三)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40-42
- (四)精神生产与社会分工42-45
- 1、分工的自然形成与历史发展42-43
- 2、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精神生产43-45
- (五)精神生产的阶级性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个人简历50-51
- 致谢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宏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樊新华;;邓小平精神文明观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袁宏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刘然;;当代人类现实生活的创新实践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徐颖;;精神生产及其当代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向宇婷;;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论方法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吴朝邦;;论精神生产概念的历史生成[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8 韩培花;非物质产品也是社会财富——兼与孟祥林同志商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袁宏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牛秋业;;精神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栗永清;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闫顺利;过程视域中的发展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8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罗爱平;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