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作为邓小平民族理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国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国家建构以及各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进程。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就是在多民族地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各种分散的族群纳入到政治体系中,保证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机制和过程。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多民族地区都需要以政治整合来促进政治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而民族团结又是衡量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程度的标尺。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不仅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而且对当今世界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有着重大的价值。本文首先从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出发,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理清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继承关系。其次,本文探讨了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形成和完善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文化背景。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再次,本文系统地阐释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丰富内容。第一,关于民族团结的内涵,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并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说明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而且提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第二,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讲到民族团结不仅是保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第三,关于民族团结的实现途径,邓小平认为必须通过消除民族隔阂,宣传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来最终实现民族的团结。最后,本文分析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价值:有助于以平等观念和求同观念促进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观念的构建;有助于以经济发展、运用民族意识促进多民族地区族内整合;有助于以共同利益、稳定与发展以及族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来促进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有助于以国族建设以及发挥执政党的作用促进多民族地区民族国家整合。
【关键词】:邓小平 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 政治整合 多民族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49;D6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导论9-14
- 一、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渊源14-21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14-16
- (二)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16-18
- (三)斯大林的民族团结思想18-19
- (四)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19-21
- 二、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历史背景21-25
- (一)政治背景21-22
- (二)经济背景22-23
- (三)文化背景23-25
- 三、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25-36
- (一)民族团结的内涵25-29
-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5-27
- 2.经济基础上的民族团结27-28
- 3.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8-29
-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9-31
- 1.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29-30
- 2.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30-31
-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31
- (三)民族团结的实现途径31-36
- 1.消除隔阂是首要前提31-33
- 2.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33-34
- 3.共同富裕是基本手段34-36
- 四、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价值36-48
- (一)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观念建构的价值36-39
- 1.有助于以平等观念促进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观念构建37-38
- 2.有助于以求同观念促进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观念构建38-39
- (二)对多民族地区族内整合的价值39-41
- 1.有助于以经济发展促进多民族地区族内整合39-40
- 2.有助于以运用民族意识促进多民族地区族内整合40-41
- (三)对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的价值41-45
- 1.有助于以共同利益促进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42-43
- 2.有助于以稳定与发展促进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43
- 3.有助于以族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促进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43-45
- (四)对多民族地区民族国家整合的价值45-48
- 1.有助于以国族建设促进多民族地区民族国家整合45-46
- 2.有助于以发挥执政党的作用促进民族国家整合46-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顺清;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贺琳凯;普忠德;;边疆多民族地区群众性街头讨论: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云南、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刘卫平;;促进多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4 罗昌勤;;从文化宽容视角探析多民族地区民间矛盾的形成及调解策略[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年02期
5 李晓曼;;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利益格局演化的变量分析[J];现代商业;2013年31期
6 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分析[J];思想战线;2006年05期
7 杨丽;;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环境与特点分析[J];理论界;2007年03期
8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陈星博;;当前西部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新特点与对策[J];探索;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尼加提·艾买提;;论民族地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荣 王彦斌;创新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记者 王瑟;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项目取得丰硕成果[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潘玲;青海为多民族地区社会系统建设提供了示范[N];青海日报;2014年
4 罗娟;专家研讨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遗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提升党在多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N];青海日报;2014年
6 王燕飞;云南大学“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开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蒋勇、特约通讯员 张晓黎;武警云南总队 武警八七五0部队构建科技练兵协作网[N];解放军报;2001年
8 西北师范大学;加强学生党建 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的师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文化基础[N];兵团日报(汉);2014年
10 惠朋;和谐幸福之源[N];青海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小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李晓曼;多民族地区构建经济社会和谐系统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倩;多民族地区社会整合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马金荣;多民族地区初中生宗教认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3 曹凡;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价值[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袁宝明;多民族地区集体行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李柏霖;云南多民族地区征地冲突协调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孝耀;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和芳;边疆多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菲;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六观”教育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9 苏荣辉;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10 李红敏;孟连县多民族联合自治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对多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