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0:1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构建和谐、责任政府的应有之意。行政问责在“非典”事件之后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建设和谐、法治责任政府的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行政问责在长沙、南京等地相继展开,出现了覆盖面积扩大,程序化水平提高以及更加注重民主性的良好势头,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政问责过程缺乏公开性、裁判者的不中立以及程序不对等等现象。本文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分析行政问责的内涵、概念,突出行政问责应当是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未能完成积极责任的状态下产生消极责任时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在马克思主义的法学、人民主权思想和公平正义思想有强制性、委托性和公共性特征。行政问责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它的运行过程,而只有这个过程的正义才能真正体现实质的正义,并且这个过程正义也是行政问责的合法性基础。在综合马克主义法哲学、唯物史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后,文章认为程序正义应当包括制度的正义、价值的正义以及人的正义。基于这些环环相扣的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围绕行政问责三大过程“启动-实施-救济”中的程序正义,然后在肯定我国制度改革的同时,探究出在我国实践中存在包括缺乏公开性、裁判不中立以及程序不对等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历史文化束缚、公众参与缺失和程序机制的薄弱等。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法学、人民主权以及公平正义等经典内涵,结合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程序正义对行政问责程序全过程的价值导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塑造宪法精神下的程序正义理念,即宣传宪法精神中所包含的人民民主专政应有的公正、公平等民主精神从而塑造公众的程序正义理念;二是强化民主制度下的公众参与,就是要完善行政问责的听证制度和程序正义的法律体系;三是建构程序正义的操作机制,把包括触发、参与、协调、专家咨询、制约以及公开在内的六大机制加以重构。
【关键词】:行政问责 程序正义 马克思主义正义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9;D922.1;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5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7-8
  • 1.1.1 研究的背景7
  • 1.1.2 研究的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8-12
  • 1.2.1 国内研究综述8-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12-13
  • 1.3.1 主要思想12-13
  • 1.3.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13
  • 1.4 研究方法13-15
  • 1.4.1 文献研究法13
  • 1.4.2 交叉学科研究法13-14
  • 1.4.3 比较研究法14-15
  • 第二章 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的理论概述15-23
  • 2.1 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容及特点15-18
  • 2.1.1 行政问责的基本内容及特点15-17
  • 2.1.2 程序正义的思想内涵及特点17-18
  • 2.2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的相关理论资源18-21
  • 2.2.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18-19
  • 2.2.2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19-20
  • 2.2.3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20-21
  • 2.3 程序正义对行政问责的重要性21-23
  • 2.3.1 程序正义是行政问责依法运行的理论基石21-22
  • 2.3.2 程序正义能够有效的推动问责的公平与公正22-23
  • 第三章 我国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的实践23-31
  • 3.1 我国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的现状23-27
  • 3.1.1 我国行政问责过程中程序正义的进展23-25
  • 3.1.2 我国行政问责过程中程序正义的不足25-27
  • 3.2 我国行政问责中的程序正义不足的原因分析27-31
  • 3.2.1 历史传统观念的束缚27-28
  • 3.2.2 公众参与的缺失28-29
  • 3.2.3 程序机制的薄弱29-31
  • 第四章 我国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的完善31-38
  • 4.1 程序正义对行政问责过程的价值导向31-33
  • 4.1.1 程序正义行政问责启动的价值导向31-32
  • 4.1.2 程序正义对行政问责执行的价值导向32-33
  • 4.1.3 程序正义对行政问责救济的价值导向33
  • 4.2 行政问责过程中程序正义的完善33-38
  • 4.2.1 塑造宪法精神下的程序正义理念34
  • 4.2.2 强化民主制度下的公众参与34-35
  • 4.2.3 建构程序正义的科学操作机制35-38
  • 结语38-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晓光;;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陷及制度完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沈晓阳;;马克思法伦理思想片论[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3 胡彩娟;;对引咎辞职制度化的思考[J];党政论坛;2005年10期

4 刘达昌;;关于完善公务员处分救济措施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年12期

5 鲁丽莎;;行政问责制之困境及对策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6 屈琦;;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渊源和意蕴[J];攀登;2007年06期

7 李雅琴;;立法规划的制定标准及程序控制[J];天津法学;2010年02期

8 安德鲁·奇蒂;杜文丽;;马克思1842年的“国家”基础[J];求是学刊;2013年05期

9 唐铁汉;;我国开展行政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侠;行政问责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宗钱;我国政府问责制的现状与构建路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振潳;论我国行政问责过程中的程序正义[D];辽宁大学;2008年

3 徐启;行政问责的程序正义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曾楚乔;论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监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5 孟雷;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周冀;论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及其实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行政问责程序正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9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