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08:0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详尽的梳理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比较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的把握二者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论证二者在思想上的一致性与承续性。本文首先从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主体和社会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出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晚年社会理论分别进行分析。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而恩格斯则在两个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社会合力论;在主体方面,二者都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对无产阶级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将无产阶级视为革命的心脏;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我们也看到了二者的相似性,二者都重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标准,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以此划分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的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成为了主流观点。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致进程,但这种进程中并不存在铁的规律,他们要探讨的是历史发展道路中对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思考,同时,东方社会理论也成为了二者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二者思想的分析与阐述,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二者的极大相似性,当然二者也存在着细微的分歧和差别,但总体上看,二者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晚年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历史条件,进行了丰富、发展和创新。我们要认真对待二者的关系,不能将二者的思想截然分立。理论的分析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我们也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一方面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另一方面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一方面体现在理论的同质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实践中的深化与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发展主体 社会发展阶段 东方社会 理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5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3
  • 三、本文创新之处13-15
  • 第一章 马克思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5-29
  • 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在社会发展动力方面的新思想15-21
  • 一、作为源动力的人的需要15-16
  •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17
  • 三、物质生产及在此基础上的分工与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7-18
  •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8-19
  • 五、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9-20
  • 六、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主体动力20-21
  • 第二节 马克思晚年社会发展主体理论21-24
  • 一、马克思早期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视21-22
  • 二、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第一前提22-23
  • 三、马克思晚年对无产阶级的论述23-24
  •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社会发展阶段理论24-29
  • 一、基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五形态说25
  • 二、立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说25-26
  • 三、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26-29
  • 第二章 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29-37
  •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在社会发展动力方面的新思想29-32
  • 一、两种生产理论29-30
  • 二、历史合力论30-32
  • 第二节 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主体理论32-33
  • 一、恩格斯的人民群众观32-33
  • 二、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的论述33
  • 第三节 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阶段理论33-37
  • 一、恩格斯关于三大时代的论述34
  • 二、恩格斯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34-37
  • 第三章 马克思与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异同37-45
  • 第一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相似点37-41
  • 一、二者都肯定了生产的重要作用37-38
  • 二、二者都认可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38-39
  • 三、二者都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39-40
  • 四、马克思与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总体上是一致的40-41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差异41-45
  • 一、由根本动力到历史合力: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分析41-42
  • 二、由个体主体到群体主体:对社会发展主体的分析42
  • 三、东方社会理论的差别: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42-45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意义45-52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意义45-47
  • 一、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45-46
  • 二、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拓展46-47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47-52
  • 一、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方向47-49
  • 二、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主体49-50
  • 三、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50
  • 四、二者的晚年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具有一致性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月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辨析[J];湖湘论坛;2009年01期

2 吴茜;;试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历史命运的影响[J];探索;2008年05期

3 周志文;;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论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涂成林;杨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J];哲学研究;2007年12期

5 俞良早;;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曲折前进的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6 刘新宜;;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歧见评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新宜;;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跨越发展观——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另一种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张凌云;;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3期

9 张凌云;;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否成熟[J];探索与争鸣;2007年02期

10 俞良早;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发点——兼驳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1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