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发布时间:2017-05-13 11:1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本思想,在西方理论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西方人本思想史上的其中一座丰碑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曾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学术界关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很多讨论。争论的共同点是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思想都有所继承和有所超越。争论的不同点在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继承和超越的到底是什么。然而,不管这些争论谁是谁非,可以肯定的是,费尔巴哈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在国内外一直都是争论的热点和焦点。而本文认为马克思继承和超越费尔巴哈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上,并且明确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阶段。本文把叙述的重点放在马克思的思想如何从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到最后对其实现超越的这一曲折的思路历程。本文认为马克思理论转向存在两个最重要方面,即理论立足点的改变与理论新萌芽的出现。对于前者,本文通过对常见的人本学辩证法进行再分析,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辨推理方法推究出马克思理论立足点从“人本学”到超越“人本学”的转变过程;而对于后者,本文则通过详细解读马克思处于理论转向临界阶段的著作——主要是《巴黎手稿》、《神圣家族》和《评李斯特》——力图全面地搜集到所有马克思的新的思想萌芽。基于理论立足点转变的创新演绎与理论新萌芽的完整搜集,本文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论据,希望尽一己之力对学术界有所裨益。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然后是综述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从而作为对本文的导入。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费尔巴哈人本思想。通过对“人”、“类本质”和“异化”三个核心概念的介绍,勾勒出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理论轮廓。继而通过介绍“爱的宗教”和人本思想的革命纲领,为第三章的论述做好铺垫。第三章论述的是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演绎。青年马克思接过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并且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进一步演绎人本思想。本章在逻辑上以两大原理为线索介绍了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成果。第四章阐述的是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理论困境与出路。本文认为,只要是人本思想——不管是费尔巴哈的还是青年马克思的——都会处于抽象地讨论人的困境之中。然而,相比起费尔巴哈人本思想,青年马克思在经济领域所演绎出的“异化劳动学说”包含着超越性的因素。这些因素指示着新的理论方向,为新理论的建立做好准备。第五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这一超越一方面体现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心从费尔巴哈人本思想转移到实践唯物主义,另一方面是此时的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把人本思想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 费尔巴哈 人本思想 理论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4
  • (一)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9-10
  • 1、选题的背景9-10
  • 2、选题的理论意义10
  • 3、选题的现实意义10
  • (二)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10-13
  • 1、国外研究动态10-12
  • 2、国内研究动态12-13
  • (三)本文写作目的和创新点13-14
  •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14-25
  • (一)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核心概念——“类本质”15-17
  • (二)费尔巴哈人本思想对基督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17-19
  • (三)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实质——“爱的宗教”19-23
  • 1、现实的人20
  • 2、爱的宗教性20-22
  • 3、人与人之间的爱的交往22-23
  • (四)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革命纲领:人和人的本质是评价一切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23-25
  • 三、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演绎25-43
  • (一)青年马克思对人本思想第一原理的演绎26-38
  • 1、政治领域的异化26-29
  • 2、人的存在状态作为商品的异化29
  • 3、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29-30
  • 4、劳动与劳动者相异化30-31
  • 5、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31-33
  • 6、人与他人相异化33-34
  • 7、分工的异化34-35
  • 8、货币的异化35-36
  • 9、需要的异化36-38
  • 10、私有制作为占有的异化38
  • (二) 青年马克思对人本思想第二原理的演绎38-43
  • 1、人的本质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联系39-40
  • 2、人的本质得以复归后的状态40-41
  • 3、人的本质的复归作为未来社会得以建立的先验保证41-43
  • 四、“异化劳动学说”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突破43-60
  • (一)“异化劳动学说”朝向实践唯物主义的指示43-47
  • 1、原理一、二的基础:理论立足点——人的本质43-44
  • 2、重新演绎人本学逻辑44-45
  • 3、人本学逻辑的矛盾与出路:新的理论指向——对象化行为45-47
  • (二)“异化劳动学说”探索进程中的新发现47-60
  • 1、个人的存在状态取决于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47-48
  • 2、生产关系在实践中形成48-50
  • 3、意识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50-51
  • 4、革命运动的基础是经济活动51-53
  • 5、经济活动具有基础性和历史性53
  • 6、从自然主义视角到社会视角53-55
  • 7、个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55
  • 8、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的理论雏形55-58
  • 9、社会作为非人的力量58-60
  • 五、马克思的理论转向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解构60-71
  • (一)实践取代人的本质成为理论中心60-64
  • 1、感性活动具有革命性的意义60-62
  • 2、现实生活不能脱离开物质生产活动(感性活动)62-63
  • 3、现实生活决定意识63-64
  • (二)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解构——“人本学”是意识形态64-71
  • 1、对“类本质”的批判64-65
  • 2、对“人”的批判65-67
  • 3、对“异化”的批判67-69
  • 4、对解释世界的“人本学”的总结69-71
  • 参考文献71-72
  • 致谢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一兵;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2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