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消费思想的理论路径 ——马克思消费思想与早期鲍德里亚消费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09:04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处于明显的转型时期,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到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消费社会,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可以说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鲍德里亚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符号消费思想,与此同时,他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质疑,也引起了众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注意,而对于早期鲍德里亚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两种消费思想的不同路径,从而正确认识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树立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本文将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两种消费思想进行梳理:马克思处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描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逻辑中的消费;而鲍德里亚生活在物质资料极为丰富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他从对物的研究开始,在消费的逻辑下强调了消费的符号意义。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从不同的背景和语境出发,对消费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异化批判,并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二者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揭示上却有着相似的地方,即消费实际上成为了资产阶级控制无产阶级的一种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必...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理论意义
        3. 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1. 研究现状
        2.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消费思想与早期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提出与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着眼点
        1. 马克思对资本积累扩张时代消费现象的考察
        2.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提出
        3. 以生产为出发点的消费思想
    第二节 早期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着眼点
        1. 鲍德里亚对丰盛社会语境下消费现象的揭示
        2. 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提出
        3. 以符号为特征的消费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消费思想与早期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构建方式
    第一节 两种消费思想的逻辑起点
        1. 马克思对生产过程中人的关系的分析
        2. 鲍德里亚对日常生活中物的分析
    第二节 两种消费思想的批判角度
        1. 马克思对私有制前提下消费异化的批判
        2. 鲍德里亚对符号消费异化的批判
    第三节 两种消费思想的理论出路
        1. 马克思的理想消费观
        2. 鲍德里亚的象征性交换
第三章 马克思消费思想与早期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实质
    第一节 马克思消费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关系的揭示
    第二节 鲍德里亚消费思想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揭示
第四章 对马克思消费思想与早期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辩证认识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
        1. 鲍德里亚消费理论的理论启迪
        2. 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局限性
    第二节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当代启示
        1.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现实性
        2.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物的差异性操持方式中的表意符号编码——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 张一兵.  广东社会科学. 2009(05)
[2]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 邹广文,王纵横.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4)
[3]交汇与分歧:鲍德里亚消费理论与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比较[J]. 张乃芳,张冬生.  前沿. 2009(06)
[4]伪消费背后的需求幻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 张一兵.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3)
[5]物的功能化时代与使用价值的没落——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J]. 户晓坤.  东南学术. 2009(02)
[6]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J]. 张涵.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1)
[7]消费社会的“符号”异化逻辑——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观谈起[J]. 闫顺利,王雪.  前沿. 2008(10)
[8]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J]. 张一兵.  江汉论坛. 2008(09)
[9]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消费社会批判——从阿格里塔和鲍德里亚的方法论谈起[J]. 张志丹.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8)
[10]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 董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本文编号:3622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22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