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5-13 14:02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生”(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我们认为民生普遍的含义是指关乎最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生活和生计,包括基本生存和生活状况,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而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意识观念和制度文化存在的历史产物,它反映的是不断变迁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社会背景之下的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普遍需求和权利体现的意义。民生问题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民生投影在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中的那一部分。 应该说马克思所有实践性、批判性理论的内容中始终贯穿了民生思想,其源起于无产阶级的民生现实,旨归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并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生都彰显了一种关怀:对生命个体最初的人性关怀和对人类整体终极的价值关怀。在具体论述其民生思想时,马克思首先确立了民生主体,然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不合理的异化民生状态的揭露和根源的批判,指出改变这种民生状况的路径,即只有联合全体无产阶级来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抗争,通过创立无产阶级政权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全人类的理想民生。 当下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状态进入了关键的社会调整转型时期,无论是制度结构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都充满了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随之而来的就是民生问题的丛生和多元化,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民生诉求不断丰富和凸显,“民生”成为了时代焦点和呼声。基于中国当下种种民生状况不合理的现实存在,我们理应从“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思想中去探析其有关民生的丰富思想内涵,将其中合乎时代发展、合乎中国国情的那部分精华提炼出来,以期为我国当下的民生建设提供富有意义的重要启示。 全文除绪论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民生何为,第二部分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解析,,第三部分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化,第四部分为当下中国民生现状及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启示。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和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 民生思想 中国化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2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9-12
  • (一)、问题的提出(缘起)9-10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10-12
  • 二、文献综述12-18
  • (一)国内相关研究情况12-16
  • (二)国外相关研究情况16
  • (三)国内外研究的贡献和不足16-18
  • 三、研究论述的总体思路和方法18-22
  • (一)行文主要思路和文章结构18-19
  • (二)主要研究方法19-20
  • (三)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可能创新之处20
  • (四)论文过程中的不足之处20-22
  • 第一章 民生何为22-29
  • 第一节 民生的概念22-23
  • 第二节 民生问题23-24
  • 第三节 中西方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24-29
  • 第二章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解析29-58
  • 第一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30-33
  • 一、启蒙思想家的民生思想30-31
  • 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民生思想31-32
  • 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民生思想32-33
  • 第二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33-36
  • 第三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36-58
  • 一、马克思民生思想关注对象的提出和阐释37-39
  •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悖论之下的民生现状剖析39-43
  •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生困境根源的猛烈批判43-48
  • 四、马克思对改善民生的路径思考48-52
  • 五、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旨归和历史终极目标52-58
  • 第三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化58-69
  • 第一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世界影响58-60
  • 第二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历程60-66
  • 一、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探索61-63
  •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63-66
  • 第三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思考66-69
  • 一、充分认识民生建设的艰巨性,不断发展创新科学理论来指导民生建设66-67
  • 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67
  • 三、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7-68
  • 四、始终相信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8-69
  • 第四章 当下中国民生现状及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启示69-84
  • 第一节 当下中国民生问题的真实现状和成因69-75
  • 一、民生现状69-73
  • 二、民生问题凸显的成因73-75
  • 第二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对当下中国的价值和启示75-79
  • 一、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现实民生需要和民生诉求作为改善民生的契机和归宿75-76
  • 二、在改善民生过程中要并重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时候生产关系的调整显得更为关键76-77
  • 三、注重调整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有时候满足人民每个个体的需要甚至可以优先考虑77-79
  • 第三节 以马克思民生思想来指导民生建设,摆脱民生困境的途径79-84
  • 一、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人民呼声最高的民生问题79-80
  • 二、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不合理之处,彰显公平正义80-81
  • 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81-82
  • 四、建立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法律保障机制82
  • 五、培育公民意识,畅通民生诉求,体现人民监督,真正实现民生建设主体间的良性互动82-84
  • 结论84-85
  • 参考文献85-88
  • 致谢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陆军;;论民生型政府建设[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3 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解决民生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J];求是;2010年13期

5 李文阁;需要即人的本性──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解读[J];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6 徐祖明;王贤斌;;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轨迹[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2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