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重新解读
发布时间:2017-05-13 16:01
本文关键词:评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重新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重新解读,构成了《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在西方左翼知识界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试图开辟一条与现有的政治经济学式、哲学式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完全不同的路径,从而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后福特转型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政治性,塑造出政治的马克思形象。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转型所带来的革命主体弱化和消解,使得革命主体问题成为广大西方左翼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借助于《资本论》及相关手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的复兴,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中找到了理解资本主义后福特制转型下革命和革命主体问题的依据。而第二国际以降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手稿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则限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的说服力。突破原有的解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进行重新解读就显得尤为必要。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这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范畴的研究决不能仅仅限于经济范围,而必须深入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政治关系。商品、货币、价值应该从剥削、权力、资本家方面来认识,而剩余价值则应该从工人阶级立场来理解。这样,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转译为工人和资本家对抗的场所,利润范畴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术语的转换,更重要的表明了对抗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从生产过程提取的对抗,并未随着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分析的结束而终止,成为其解读《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总体框架、方法论原则而贯穿于每一具体范畴。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重新定位则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和扩展,并最终使阶级斗争理论发展成为革命主体理论。流通形式的危机被演化为立足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规律,社会资本和劳动成为流通所确立的两个主体,革命主体理论由此成形。之所以能够突破先前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勾勒出内在于马克思《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主体性线索,是因为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将辩证法演化为生成结构的主体性,并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四重原则”使得主体性贯穿解读的始终。工资理论被视为是剩余价值理论所内含的阶级斗争和流通理论所发展的主体性的一种综合。先前分析所赋予资本主义社会鲜明的对抗性和二元性开始一元为立足工人阶级的革命政治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彻底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话语。在此基础上,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勾勒出两个革命策略:拒绝劳动和工人自我价值稳定。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试图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新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新需要,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中的政治内涵来为当代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根据,从而开辟一条不同于客观主义、抽象地解读《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路径。但是,对于社会结构的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建立的基础被视为两个对抗的主体——和基于内在性思想路线对主体的过分偏执,使得这种激进政治解读不可避免的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不过这种解读并没有因为存在缺陷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浮光掠影,而是掀起了属于自己的涟漪,得到了众多理论家的回应。
【关键词】: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 对抗性 主体性 政治的马克思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导言10-22
- (一)文献综述13-19
- (二)研究意义19-22
- 一、重新解读《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理论和现实背景22-32
- (一)资本主义后福特转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问题22-25
- (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复兴25-27
- (三)马克思《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主要解读模式及其困境27-32
- 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抗逻辑的凸显32-54
- (一)资本生产过程:对抗的形成及普遍化32-44
- 1. 商品——货币——价值:资本主义指令弧的黑线32-37
- 2. 剩余价值:立足工人立场的红线37-42
- 3. 利润:对抗的普遍化42-44
- (二)基于差异的对抗性逻辑44-50
- 1. 作为总体逻辑的对抗45-47
- 2.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则的对抗47-48
- 3. 贯穿在具体范畴中的对抗48-50
- (三)从马克思客观的对抗到自主主义泛化的主体对抗50-54
- 三、重新定位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主体线索的勾勒54-68
- (一)资本流通过程:主体渐进自我实现54-62
- 1. 作为流通形式的危机:立足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规律54-57
- 2. 社会资本:资本的主体性和总体性57-59
- 3. 劳动主体:流通给予的第二个主体59-62
- (二)基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视角62-66
- 1. 视角的转换:辩证法的主体性意蕴62-64
- 2. 主体的具体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四重原则”64-66
- (三)辩证法决不能与主体性简单通约66-68
- 四、一种综合:革命主体性的成型及其革命策略68-78
- (一)工资理论:阶级斗争和主体性的综合68-72
- (二)共产主义:拒绝工作的革命图景72-74
- (三)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自我价值稳定措施74-78
- 五、《资本论》及相关手稿重新解读的理论评述及回应78-86
- (一)激进政治话语的重塑及其唯意志论倾向78-81
- (二)重新解读的理论回应81-86
- 参考文献86-90
- 后记90-92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92-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建;;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与后结构主义的相遇[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宋晓杰;;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宋晓杰;;超越斯宾诺莎的斯宾诺莎——奈格里解读斯宾诺莎的理论逻辑[J];兰州学刊;2013年03期
4 宋晓杰;;反思和重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三重路径——以奈格里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5 宋晓杰;;西方学界关于奈格里思想研究现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汪行福;;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0年00期
7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8 肖扬东;;走向一种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资本逻辑学派简论[J];肇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肖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内格里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12期
10 顾海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1997年07期
本文关键词:评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重新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