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对十六至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进行初步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散见于他们论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相关著作和对各种错误分配思想的摒弃中。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最先提出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分配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是颇有意义的。然而,由于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分配的设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理论上的缺陷甚至错误,正由于这些局限性决定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预见性和局限性进行科学分析和改造性继承,在批判地借鉴其分配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分配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变革,阐发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本文前有“绪论”,后有“结语”,中间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分配的思想。着力介绍了马克思之前有代表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观点,并经过科学的分类,从“按需要分配”思想、“平均分配”思想和“按劳分配”思想萌芽这三方面整理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分配的思想;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局限性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忽略生产方式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混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是抽象平等观念、仍保留资产阶级倾向和建立在唯心史观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这五方面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分配思想的局限性分析,通过抽象分析,力图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扬弃。主要阐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上,扬弃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展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改造性继承,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影响,论述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这两部分是本文的理论重点;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批判的当代意义。主要结合当下分配不公现状,揭示本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的某些启发性意义。此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空想社会主义 分配 局限性 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绪论9-13
- (一) 选题意义9
- (二) 研究现状9-11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3
-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分配的思想13-21
- (一) “按照需要分配”思想13-15
- 1. 莫尔的“各取所需”13-14
- 2. 闵采尔的“按需平分”14
- 3. 康帕内拉的“按需均分”14-15
- (二) “平均分配”思想15-17
- 1. 摩莱里的“禁欲均分”15-16
- 2. 马布利的“斯巴达式”分配16
- 3. 巴贝夫的“均等分配”16-17
- (三) “按劳分配”萌芽思想17-21
- 1.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及其“按劳动贡献分配”思想17-18
- 2. 圣西门主义者的“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原则18
- 3. 傅立叶的协作制度及其“按比例分配”观点18-19
- 4. 欧文的劳动市场、合作社及其“劳动券”、“各取所需”观点19-20
- 5. 布雷的公有共享制度及其“按劳取酬”原则20-21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局限性分析21-32
- (一) 忽略生产方式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22-23
- (二) 混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23-25
- (三) 崇尚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抽象平等观念25-27
- (四) 保留剥削收入与调和阶级矛盾的资产阶级倾向27-30
- (五) 立足于唯心史观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30-32
-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扬弃32-41
- (一) 阐明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一般原理32-34
- (二) 严格区分社会总产品分配和消费品分配34-35
- (三) 承认消费资料分配存在差别的非平均主义观点35-37
- 1.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非平均主义观点35-36
- 2. 马克思按需分配是非平均主义观点36-37
- (四) 否定剥削与消灭阶级差别的平等分配原则37-38
- 1. 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方面的平等关系37-38
- 2. 劳动者在劳动交换方面的平等关系38
- (五)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经济基础之上38-41
- 1. 按劳分配思想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39
- 2. 按需分配思想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39-41
-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批判的当代意义41-44
- (一) 明确批判继承关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41-42
- (二) 发展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助力现代化建设42
- (三)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1
- 致谢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美红,申崇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分配问题的论述[J];理论导刊;2003年04期
2 张丽娴;论知识要素与分配理论的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4期
3 陈建新;分配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J];发展论坛;2003年05期
4 杨丽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J];新长征;2003年06期
5 肖力;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分配问题论述的几点体会[J];当代思潮;2004年02期
6 杨承训,张新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来龙去脉[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8 刘旭友;郭蓓;;马克思分配理论研究述要[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9 经政;分配理论的新发展[J];求实;1988年04期
10 张盛念;当前理论界对分配理论的一些新看法[J];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安;;分配理论的完善与财政调节[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2 张树民;;西方分配理论综述:方法论和线索[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3 郝春和;李翠玲;;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分配理论的发展[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4 高全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再认识[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5 王汉生;;从《资本论》批判的“三位一体”到正义分配理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宋桂霞;;基于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徐长玉;陈兵建;;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赵茂林;任志安;;马克思与琼·罗宾逊分配理论范式的比较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李杰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理论分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杨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科学理论的探索及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申崇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N];西安日报;2003年
2 赵显钧 吴薇;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N];吉林日报;2002年
3 孙鳌;传统分配理论的陷阱[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杨艳红;深化对分配理论的新认识[N];湖北日报;2003年
5 南方日报记者 杨大正 雷雨 实习生 赵沁 柯晓斌 郑莹莹 夏侯命波;“中国的市场在转变,想法在改进”[N];南方日报;2013年
6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武汉大学;2010年
2 索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明桂;《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2 程玉辉;马克思初次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谢丽;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青海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4 王雷;科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朱雷;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华大学;2012年
6 马骁;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7 谭向伟;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8 尹洪炜;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运用与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邢柳;约翰·贝茨·克拉克的分配理论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10 张华;马克思主义利益分配理论的核心基础[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