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并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在借鉴传统市民社会理论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以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取向,对旧的学说、理论和制度展开了全面的批驳并进行了科学地扬弃和批判地继承。马克思剖析了市民社会的本质,研究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揭示了市民社会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提出必须要超越市民社会,建立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对当代中国而言,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从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社会中,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多发,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社会治理的难度,也对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立足社会问题,把握全球发展,顺应时代变化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对今后创新我国的社会治理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表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治理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重新解读,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的时代价值,从而为“十三五”时期创新我国的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 市民社会 批判 创新社会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A8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选题背景11
- 1.2 选题价值和意义11-12
- 1.2.1 选题价值11-12
- 1.2.2 选题意义12
-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6-17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创新之处17-18
-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8-24
-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18-20
- 2.1.1 古典市民社会理论18-19
- 2.1.2 近代市民社会理论19-20
- 2.1.3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20
- 2.2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0-24
- 2.2.1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法哲学批判21-22
- 2.2.2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批判22
- 2.2.3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批判22-24
- 第3章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24-32
- 3.1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24-27
- 3.1.1 市民社会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24-25
- 3.1.2 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物质交往关系25
- 3.1.3 市民社会构成整个历史的基础25-26
- 3.1.4 市民社会在发展中将被扬弃26-27
- 3.2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27-32
- 3.2.1 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7-28
- 3.2.2 强调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8-29
- 3.2.3 重视国家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29-30
- 3.2.4 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30-32
- 第4章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32-41
- 4.1 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与当前社会法制建设的现实矛盾32-35
- 4.1.1 社会治理的法治意识有待增强32-33
- 4.1.2 社会治理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33-34
- 4.1.3 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比较欠缺34-35
- 4.2 社会转型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现实矛盾35-38
- 4.2.1 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复杂化35-36
- 4.2.2 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36
- 4.2.3 公共安全治理体制仍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36-37
- 4.2.4 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健全37-38
- 4.3 社会治理精细化与治理主体能力建设的现实矛盾38-41
- 4.3.1 社会治理主体间“越位”和“缺位”现象突出38-39
- 4.3.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不足39
- 4.3.3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和层次比较低39-41
- 第5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41-51
- 5.1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指导下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41-43
- 5.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41-42
- 5.1.2 社会组织是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42-43
- 5.2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社会治理法制建设的启示43-45
- 5.2.1 弘扬社会治理的法治精神43
- 5.2.2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43-44
- 5.2.3 建立高效、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44-45
- 5.3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启示45-48
- 5.3.1 创新利益协调机制要更加注重平等沟通45-46
- 5.3.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注重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46-47
- 5.3.3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要重视公民的人身安全47-48
- 5.3.4 推进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制度化要重视其作用的发挥48
- 5.4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社会治理主体建设的启示48-51
- 5.4.1 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率49
- 5.4.2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建设49-50
- 5.4.3 继续培养和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50-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9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鹏;;1990年代以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J];晋阳学刊;2009年02期
2 贾绘泽;;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3 王震,付荣云;论马克思实践的社会批判理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汪行福;;从“再分配政治”到“承认政治”?——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之争[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5 张振鹏;;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奠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张振鹏;;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要素及其三个维度[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振鹏;;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维度论析[J];理论月刊;2010年05期
8 秦慧源;;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J];学理论;2010年26期
9 徐丽霞;;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辨析[J];前沿;2012年11期
10 刘羽;;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演变[J];学理论;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行福;;从哲学到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理论的后哲学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2 徐琴;;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亚熙;多样态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反省[N];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曾一果;重构社会批判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陶立霞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振鹏;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杨东东;从批判反思到话语沟通[D];山东大学;2010年
4 胡云峰;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2 侯天霞;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韬;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及现实意义[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宗海洋;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2年
5 毕朝文;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白萍;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耿静红;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转换[D];广西大学;2014年
8 王琦;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李隽;霍克海默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探微[D];山西大学;2003年
10 韦玉超;霍耐特承认理论概述[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