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视域下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7 19: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定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为了经济效益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发严重。通过论述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容,有利于读者深刻理解其思想精髓,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这也继承、发展和丰富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涵。运用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指导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解决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具有实践意义。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保护工作顺利,乡村社会和谐有序,生态经济稳步发展,生态文化繁荣。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人的生存基础理论、实践论、人与自然统一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为解决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通过走访和搜索资料发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问题有:乡村自然特征逐渐消逝、政府保护工作不到位、保护设备缺乏、资金不足、乡村居民保护意识薄弱。总...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靠自然界生活
        二、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三、人和自然在社会中统一
        四、劳动创造生态经济价值
        五、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第二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要义
        一、立足生态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立足实践活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立足现实社会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立足劳动价值理论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立足历史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特征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现实性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实践性
        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科学性
        四、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创新性
        五、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传承性
        六、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时代性
    第四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尊重自然规律
        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
        三、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劳动价值
        五、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传承乡村生态文化
第二章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一、乡村自然特征逐渐消逝
        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基层政府落实不到位
        三、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设备缺乏
        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不足
        五、乡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第二节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乡村现代化脱离生态环境保护
        二、政府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责任缺失
        三、乡村社会建设滞后
        四、唯经济效益的驱动
        五、乡村生态文化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式微
第三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指导下的乡村生态环境
    第一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一、尊重自然先在性建设乡村生态环境
        二、尊重自然优先性建设乡村生态环境
        三、尊重自然基础性建设乡村生态环境
    第二节 强化政府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工作的实践成效
        一、建立与实践相符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三、建立与实践相符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三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社会
        一、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
        二、建设物质交换平衡的乡村社会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乡村社会
    第四节 提高劳动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一、以美丽环境为基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发展绿色农业
        三、节约自然资源振兴乡村工业
    第五节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生态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一、发掘优秀乡村生态文化
        二、运用优秀乡村生态文化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三、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教育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视域和未来建构[J]. 李培超,李中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与当代意义[J]. 周光迅,李家祥.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9)
[3]《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运晓钰,陈丽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4]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J]. 王晓宁.  紫光阁. 2018(06)
[5]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J]. 王永生,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6]农民环境权与乡村环境善治[J]. 张诚,姚志友.  长白学刊. 2018(03)
[7]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J]. 刘湘溶.  理论视野. 2018(02)
[8]登封周山精神探析[J]. 刘建荣,朱红磊.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8(01)
[9]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浅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的考察[J]. 江龙飞,管锦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0)
[10]生计与环保——中国乡村环境社会学研究[J]. 张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04)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 韩博.辽宁大学 2016
[2]马克思生态观研究[D]. 姜国凡.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习近平生态观研究[D]. 霍小丽.西北大学 2017
[2]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王芳.辽宁大学 2017
[3]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研究[D]. 张楠.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家存.西南大学 2016
[5]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D]. 孙湲.东华理工大学 2015
[6]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D]. 范亭亭.北京交通大学 2015
[7]锦州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大斌.吉林大学 2014
[8]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研究[D]. 孔荣丽.云南师范大学 2014
[9]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本阔.河北农业大学 2014
[10]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D]. 盛明伟.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49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49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