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群团组织:理论逻辑、战略意蕴及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2-04-28 21:21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组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制度优势。数字形态的群团组织遵循着技术进步催生社会形态变迁,新的社会形态引发组织形态的调整与改变,最终影响组织功能发挥的理论逻辑。数字群团组织建设将推动群团工作的全面"信息化"与"网络化"、群众服务更具"智能化"和"精准化"、群团组织结构"去层级化"和"扁平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其政治和社会功能。面对日趋"网络化"和"数据化"的"数字地球",数字群团组织建设不仅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新时代全面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与同构性,同时数字群团组织建设也有助于重塑信息时代党的社会整合过程。通过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加强群团组织间数据共享、以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来落地参与社会治理等路径推进数字群团组织建设。数字群团组织建设将群团组织治理能力推向一个以数字形态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群团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数字形态的群团组织
二、数字群团组织建设的战略意蕴
(一)数字群团组织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数字群团组织建设与群团组织改革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与同构性
(三)数字群团组织建设有助于重塑信息时代党的社会整合过程
三、数字群团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大视野、高布局建设数字群团组织
(二)参与社会治理,以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来落地建设数字群团组织
(三)加强群团组织间数据共享,为数字群团组织建设奠定平台和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党整合治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模式诠释——兼论与总体性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比较[J]. 唐文玉. 浙江社会科学. 2020(03)
[2]区块链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探索与挑战[J]. 胡象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05)
[3]积极促进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J]. 李景治. 理论与改革. 2020(01)
[4]结构性位置与能动性作用: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会组织[J]. 余茜. 行政论坛. 2019(06)
[5]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群团改革的问题及建议[J]. 黄辰. 今日科苑. 2019(11)
[6]政策场域:一个分析政策行动者关系及行动的概念[J]. 李松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7]“结构—功能”互适性理论:转型农村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新解释框架——基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维度[J]. 李志强,王庆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兼论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建构的内在机理[J]. 郑长忠. 中国青年研究. 2012(10)
[9]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 林尚立.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9(05)
[10]从一元转向多元——关于中国执政党政治整合方式的对话[J]. 王邦佐,罗峰. 探索与争鸣. 2003(07)
本文编号:364955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数字形态的群团组织
二、数字群团组织建设的战略意蕴
(一)数字群团组织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数字群团组织建设与群团组织改革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与同构性
(三)数字群团组织建设有助于重塑信息时代党的社会整合过程
三、数字群团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大视野、高布局建设数字群团组织
(二)参与社会治理,以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来落地建设数字群团组织
(三)加强群团组织间数据共享,为数字群团组织建设奠定平台和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党整合治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模式诠释——兼论与总体性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比较[J]. 唐文玉. 浙江社会科学. 2020(03)
[2]区块链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探索与挑战[J]. 胡象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05)
[3]积极促进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J]. 李景治. 理论与改革. 2020(01)
[4]结构性位置与能动性作用: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会组织[J]. 余茜. 行政论坛. 2019(06)
[5]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群团改革的问题及建议[J]. 黄辰. 今日科苑. 2019(11)
[6]政策场域:一个分析政策行动者关系及行动的概念[J]. 李松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7]“结构—功能”互适性理论:转型农村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新解释框架——基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维度[J]. 李志强,王庆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兼论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建构的内在机理[J]. 郑长忠. 中国青年研究. 2012(10)
[9]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 林尚立.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9(05)
[10]从一元转向多元——关于中国执政党政治整合方式的对话[J]. 王邦佐,罗峰. 探索与争鸣. 2003(07)
本文编号:3649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4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