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背景下的交往异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2 18:0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的落脚点已经触及到了交往异化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阶段,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现象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表现形式呈现,其实质却是人与人交往的异化更加普遍,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弊端。现代性危机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最深层的异化就是交往的异化。所以,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坚信,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对交往异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是主体与主体相统一、手段与目的相统一、规范与自由相统一的活动。交往异化在形式上相应地表现为交往主体的异化、交往手段的异化和交往规范的异化。交往的异化状态不仅对作为个体的人造成了危害,而且导致了深刻的社会危机和全球性危机。交往异化使人的活动和能力片面发展,丧失自我感和身份感,造成人格的扭曲、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盛行、道德滑坡等人性问题;交往异化造成共同体的亲密...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为什么要关注现代性背景下的交往异化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交往异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交往的概念界定
二、异化的概念界定
三、交往异化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交往的基本范畴
一、交往是主体与主体统一的活动
二、交往是手段与目的统一的活动
三、交往是规范与自由统一的活动
第三节 交往异化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二、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
三、交往异化是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
第二章 交往异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交往主体的异化
一、交往主体的手段化
二、交往主体的片面化
三、交往主体的抽象化
四、交往主体的冷漠化
第二节 交往手段的异化
一、“媒介依赖”的交往
二、“金钱至上”的交往
三、“权力本位”的交往
第三节 交往规范的异化
一、交往规范的官僚化
二、交往规范的依附性
三、交往规范的庸俗化
第三章 交往异化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 个体层面:导致严峻的人的危机
一、人的主体性丧失
二、人性的扭曲
三、人的生存无根
第二节 群体层面:造成深刻的社会危机
一、共同体的削弱
二、社会信任危机
三、社会发展失衡
第三节 类的层面:引发严重的全球危机
一、加剧国际社会的冲突
二、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承
三、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建构
第四章 交往异化的深层根源——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遮蔽
第一节 资本逻辑的序幕
一、商品与人的交往
二、货币与人的社会联系
三、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第二节 资本逻辑的展开
一、资本逻辑的本质
二、资本逻辑的原则
三、资本逻辑的表现
第三节 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遮蔽
一、主体视角:资本逻辑对交往需求的操控
二、媒介视角:资本逻辑对交往方式的支配
三、规范视角:资本逻辑对交往行为的统治
第五章 交往异化的扬弃与现代性的重建
第一节 主体维度:性格结构异化的扬弃与生存方式的重构
一、感性解放与非压抑性的生存方式
二、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
三、建立重生存的交往方式
第二节 媒介维度:技术理性批判与新理性的生成
一、技术理性的统治
二、新理性与新技术
三、双向度的人与双向度的社会
第三节 规范维度:交往合理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一、为“交往行为”正名
二、生活世界的合理重建
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第六章 当代中国的交往异化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交往的发展变迁
一、从封闭式交往走向开放式交往
二、从熟人交往走向陌生人交往
三、从依赖型交往走向自主型交往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交往的复杂格局
一、主体层面:阶层分化—多元主体
二、媒介层面:市场经济—拜金主义
三、规范层面:价值规范—无所适从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交往合理化路径的探索
一、提高交往主体的主体意识
二、推动交往媒介的合理使用
三、构建交往规范的良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659603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为什么要关注现代性背景下的交往异化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交往异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交往的概念界定
二、异化的概念界定
三、交往异化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交往的基本范畴
一、交往是主体与主体统一的活动
二、交往是手段与目的统一的活动
三、交往是规范与自由统一的活动
第三节 交往异化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二、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
三、交往异化是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
第二章 交往异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交往主体的异化
一、交往主体的手段化
二、交往主体的片面化
三、交往主体的抽象化
四、交往主体的冷漠化
第二节 交往手段的异化
一、“媒介依赖”的交往
二、“金钱至上”的交往
三、“权力本位”的交往
第三节 交往规范的异化
一、交往规范的官僚化
二、交往规范的依附性
三、交往规范的庸俗化
第三章 交往异化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 个体层面:导致严峻的人的危机
一、人的主体性丧失
二、人性的扭曲
三、人的生存无根
第二节 群体层面:造成深刻的社会危机
一、共同体的削弱
二、社会信任危机
三、社会发展失衡
第三节 类的层面:引发严重的全球危机
一、加剧国际社会的冲突
二、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承
三、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建构
第四章 交往异化的深层根源——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遮蔽
第一节 资本逻辑的序幕
一、商品与人的交往
二、货币与人的社会联系
三、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第二节 资本逻辑的展开
一、资本逻辑的本质
二、资本逻辑的原则
三、资本逻辑的表现
第三节 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遮蔽
一、主体视角:资本逻辑对交往需求的操控
二、媒介视角:资本逻辑对交往方式的支配
三、规范视角:资本逻辑对交往行为的统治
第五章 交往异化的扬弃与现代性的重建
第一节 主体维度:性格结构异化的扬弃与生存方式的重构
一、感性解放与非压抑性的生存方式
二、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
三、建立重生存的交往方式
第二节 媒介维度:技术理性批判与新理性的生成
一、技术理性的统治
二、新理性与新技术
三、双向度的人与双向度的社会
第三节 规范维度:交往合理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一、为“交往行为”正名
二、生活世界的合理重建
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第六章 当代中国的交往异化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交往的发展变迁
一、从封闭式交往走向开放式交往
二、从熟人交往走向陌生人交往
三、从依赖型交往走向自主型交往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交往的复杂格局
一、主体层面:阶层分化—多元主体
二、媒介层面:市场经济—拜金主义
三、规范层面:价值规范—无所适从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交往合理化路径的探索
一、提高交往主体的主体意识
二、推动交往媒介的合理使用
三、构建交往规范的良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659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5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