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2 19:46
  马克思学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揭示存在于现实的人自身之内的矛盾,从而发现了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矛盾也是其学说展开的内在动力,而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的解决——人的解放也就成了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主线,全部的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围绕人的解放这一主线的逻辑展开,现实的人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的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人与人的真实的本质的统一,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学说体系就表现为一个正、反、合的逻辑结构。马克思学说体系以人的解放为主线通过否定之否定逻辑构筑成完整的大圆圈,这个大圆圈包含着若干低一层次的小圆圈。围绕人的本质,马克思开启了他的哲学视界,在现实的人的本质的构筑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人的本质作了彻底的批判,这部分内容展开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还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原则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对未来社会加以构想,从而构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马... 

【文章页数】:2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出场路径与展开动力
    一、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出场路径
    二、现实的人本质的内在矛盾是马克思学说体系展开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以及逻辑终点
    一、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准确确立是该理论体系科学化的标志
    二、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
    三、实践是贯通马克思学说体系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
    四、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终点和中介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深刻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时态结构
    一、生成方式对于一个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哲学的贫困》揭示了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的生成方式
    三、以辩证法构筑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时态结构
第四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共时态结构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共时性研究的意义
    二、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层次结构
    三、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共时态结构是正、反、合逻辑整体
第五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主线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探索:从主题到逻辑主线的转换
    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学说体系生成的逻辑主线
    三、马克思学说体系逻辑主线的基本内涵
    四、马克思学说体系是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构筑起来的正、反、合的逻辑体系
第六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基本内涵
    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本质的异化
    二、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三重基本属性
    三、马克思人本质理论体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四、对马克思人本质定义不同理解生发的思考
第七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本体论地位的确立
    二、"主体"构成马克思学说本体论探索
    三、主体——实体——本体的过度
    四、"主体"本体的生存论特质及解放意义
第八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境遇
    一、当代科学视野下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命运
    二、当代世界社会历史实践中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命运
    三、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中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历史命运
第九章 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当代性发展
    一、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基本内涵
    三、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基本课题
    四、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性的基本原则
    五、批判是推进马克思学说体系当代发展的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 叶险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3)
[2]当代科学视野下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J]. 王清涛.  理论探讨. 2010(02)
[3]论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及其中介[J]. 王清涛.  前沿. 2010(05)
[4]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地位新界定[J]. 林锋.  东岳论丛. 2010(01)
[5]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J]. 仰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6]一位波兰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维克多的新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J]. 丁俊萍.  中共党史研究. 2009(12)
[7]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再答我的两位批评者[J]. 何中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09(03)
[8]马克思哲学的学术传统与问题意识[J]. 孙麾.  哲学研究. 2009(03)
[9]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J]. 周向军.  高校理论战线. 2009(03)
[10]“终身总统”查韦斯?[J]. 赵灵敏.  南方人物周刊. 2009(09)



本文编号:3659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59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