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2-07-13 11:45
对于一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来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摆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面前的重大的现实课题,而在解答这一现实课题的过程中,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敏感问题。虽然邓小平之前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有过探讨,但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这些论述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与发展之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时,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根据世情和国情的发展变化,提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新课题,并在认识上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二战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资本主义已经从马思时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宁时期的私人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国家垄断的程度越来越高。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又重新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参照物的发展变化,要求各国共产党人作出新的判断和科学回答。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观下,邓小平开始了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之路。认真研究、仔细探讨这一过程,不难发现他...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深刻背景
(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世界社会主义现实迫使我党对“两制”并存的事实作出科学回答
1 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的成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 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现实难题必然要求我们正视资本主义问题
(二)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要求我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进行理论创新
1 中国革命时期几次“左”、右倾错误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重新认识的历史动因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深层思考的实践动因
3 改革开放过程中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深层思考的直接动因
(三) 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要求我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审视当代资本主义
1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就是“资本主义现实”
2 二战后“资本主义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3 用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深化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
(四) 邓小平本人的切身感受和特殊经历强烈促使他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认真思考
二、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主要贡献
(一) 正确认识了“两个必然”规律与资本主义当前所处地位之间的关系,对“两制”关系的总体态势给予了科学评价
1 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变化要有客观的认识
2 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总体态势是共存、竞争和斗争
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二) 辩证地区分了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为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1 资本主义制度要比封建制度优越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技和管理制度反映了当代世界现代化的水平,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3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 正确分析了国内存在的各种资本主义因素,为我党分别采取利用、借鉴和批判的方针提供了实践依据
1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 对国内存在的诸如剥削在内的资本主义现象要作具体辩证的分析
3 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 推动了我党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认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 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了长期以来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2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夯实了人们理想信念的基础
3 破除了封闭式思维模式,建立起“全球化”思维的新视角
4 承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阶段竞争中要取得“双赢”结局的新理念
(二) 推动了我党对传统政策层面的调整,有力地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
1 促成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全球化轨道
2 促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两制”和平共处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得以实现
3 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思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4 促成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得以确立
(三) 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1 推动了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2 推动了政治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们政治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3 推动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的现代化进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突破[J]. 王金秋.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2(02)
[2]经济全球化视域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J]. 张传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02(02)
[3]关于当前中国外交思维的感想[J]. 李庆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11)
[4]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J]. 张爱武,刘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5]“两制关系”视野中的邓小平理论[J]. 费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6]邓小平对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的实践把握[J]. 王玲. 学术交流. 2001(04)
[7]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而作[J]. 翟昌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8]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J]. 沈雁昕. 求实. 2001(03)
[9]论刘少奇对资本主义的认识[J]. 顾丽君,顾云程. 科学社会主义. 1998(05)
[10]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J]. 宋全成,曹宪忠. 文史哲. 1997(02)
本文编号:3659983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深刻背景
(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世界社会主义现实迫使我党对“两制”并存的事实作出科学回答
1 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的成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 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现实难题必然要求我们正视资本主义问题
(二)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要求我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进行理论创新
1 中国革命时期几次“左”、右倾错误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重新认识的历史动因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深层思考的实践动因
3 改革开放过程中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深层思考的直接动因
(三) 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要求我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审视当代资本主义
1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就是“资本主义现实”
2 二战后“资本主义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3 用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深化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
(四) 邓小平本人的切身感受和特殊经历强烈促使他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认真思考
二、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主要贡献
(一) 正确认识了“两个必然”规律与资本主义当前所处地位之间的关系,对“两制”关系的总体态势给予了科学评价
1 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变化要有客观的认识
2 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总体态势是共存、竞争和斗争
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二) 辩证地区分了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为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1 资本主义制度要比封建制度优越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技和管理制度反映了当代世界现代化的水平,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3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 正确分析了国内存在的各种资本主义因素,为我党分别采取利用、借鉴和批判的方针提供了实践依据
1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 对国内存在的诸如剥削在内的资本主义现象要作具体辩证的分析
3 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 推动了我党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认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 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了长期以来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2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夯实了人们理想信念的基础
3 破除了封闭式思维模式,建立起“全球化”思维的新视角
4 承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阶段竞争中要取得“双赢”结局的新理念
(二) 推动了我党对传统政策层面的调整,有力地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
1 促成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全球化轨道
2 促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两制”和平共处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得以实现
3 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思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4 促成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得以确立
(三) 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1 推动了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2 推动了政治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们政治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3 推动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的现代化进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突破[J]. 王金秋.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2(02)
[2]经济全球化视域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J]. 张传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02(02)
[3]关于当前中国外交思维的感想[J]. 李庆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11)
[4]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J]. 张爱武,刘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5]“两制关系”视野中的邓小平理论[J]. 费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6]邓小平对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的实践把握[J]. 王玲. 学术交流. 2001(04)
[7]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而作[J]. 翟昌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8]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J]. 沈雁昕. 求实. 2001(03)
[9]论刘少奇对资本主义的认识[J]. 顾丽君,顾云程. 科学社会主义. 1998(05)
[10]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J]. 宋全成,曹宪忠. 文史哲. 1997(02)
本文编号:3659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5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