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评析
发布时间:2022-12-10 17:31
中国的发展阶段经过了几个时代和数次转折,一般认为,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时代”的到来,而且因为邓小平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牵引着中国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快速转型。 本文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举世瞩目的成绩,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的基石,邓小平领导中国实现了三大历史转折,一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指出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即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二是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代,从而构成了一个伟大的社会变迁;三是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交往行为的“相加效应”使中国的发展避免一切“从头开始”,获得了一种发展的“爆发力”,从而能够以跳跃的方式进入现代化社会。本文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客观评价和总结,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曲折前进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1.2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形成的时代背景
1.2.1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内涵
1.2.2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的主要历程及其特征
2.1 当代中国社会的三大历史转折
2.1.1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2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3 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
2.2 跨越与过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二元特征
2.2.1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2.2.2 建立从原来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站”
2.2.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跨越论”与“中间站”思想的统一
2.3 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建设的基本框架
2.3.1 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
2.3.2 两大治国方略
2.3.3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
2.3.4 “三个代表”思想有四大理论特色
2.3.5 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五个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2.4 用《论持久战》的观点看中国的改革转型
2.4.1 《论持久战》的思想启示
2.4.2 特殊的世界背景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建设必定是持久的
第三章 结论
3.1 树立正确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仍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中十分紧迫的任务
3.2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在全球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矛盾、挑战与机遇
3.3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会有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与鸣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宋士昌,李荣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6)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J]. 石仲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04)
[3]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看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思路[J]. 周显信,聂资鲁.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03)
[4]“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八十年[J]. 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03)
[5]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J]. 包心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02)
[6]在坚持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J]. 文选德. 湖南社会科学. 2001(01)
[7]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前景[J]. 李君如.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01)
[8]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未来[J]. 薛汉伟,徐雅民. 新视野. 2001(01)
[9]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特色[J]. 梅荣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10]德治和法治要双管齐下[J]. 赵修文,崔宜明,余玉花. 党建研究. 2000(12)
本文编号:3717206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曲折前进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1.2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形成的时代背景
1.2.1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内涵
1.2.2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的主要历程及其特征
2.1 当代中国社会的三大历史转折
2.1.1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2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3 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
2.2 跨越与过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二元特征
2.2.1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2.2.2 建立从原来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站”
2.2.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跨越论”与“中间站”思想的统一
2.3 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建设的基本框架
2.3.1 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
2.3.2 两大治国方略
2.3.3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
2.3.4 “三个代表”思想有四大理论特色
2.3.5 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五个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2.4 用《论持久战》的观点看中国的改革转型
2.4.1 《论持久战》的思想启示
2.4.2 特殊的世界背景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建设必定是持久的
第三章 结论
3.1 树立正确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仍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中十分紧迫的任务
3.2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在全球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矛盾、挑战与机遇
3.3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会有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与鸣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宋士昌,李荣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6)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J]. 石仲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04)
[3]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看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思路[J]. 周显信,聂资鲁.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03)
[4]“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八十年[J]. 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03)
[5]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J]. 包心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02)
[6]在坚持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J]. 文选德. 湖南社会科学. 2001(01)
[7]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前景[J]. 李君如.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01)
[8]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未来[J]. 薛汉伟,徐雅民. 新视野. 2001(01)
[9]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特色[J]. 梅荣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10]德治和法治要双管齐下[J]. 赵修文,崔宜明,余玉花. 党建研究. 2000(12)
本文编号:3717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17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