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无产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无产阶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如此重要,却遭到了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攻击和质疑。他们指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已经过时,并且这种过时会随着现实种种变化的冲击日趋严重。比如,无产阶级本身在现实层面上变化着的状况,即无产阶级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当今中产阶级这一新的阶层的出现等变化都从现实层面上冲击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他们认为当代无产阶级正在消失或者逐渐向中产阶级转变。因此,无产阶级不能再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存在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也已经过时了。要回应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重申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为核心,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以及当代相关学术专家的学术成果,不仅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且通过对无产阶级可能的未来的设想,推导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对当代社会还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马克思阶级及无产阶级理论产生的前史。主要阐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以及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理论及无产阶级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前人的这些理论成果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产生的影响。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三大基本阶级的划分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法的影响;以梯叶里、米涅和基佐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关于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思想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动力学说的影响;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劳资关系的学说对马克思两大阶级学说的影响。第二部分讨论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阐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三个基本规定:即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阶级的本质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三个基本环节:即无产阶级意识、工人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基本要素、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最终得出无产阶级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位置的结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设定了目标,无产阶级理论为达到这个目标找到了主体,并为实现这个目标找到了途径。第三部分讨论马克思论无产阶级可能的未来。主要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扬弃“异化”,成为真实的个体,超越“物化”,进入自由王国,最终实现每个人以自由联合体的方式重新占有生产力总和的共产主义社会。第四部分讨论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当代意义。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分析,提出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当代意义:一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构成,防止两极分化;二是有利于看清资本主义总体结构的各种变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三是有利于自觉克服“异化”、“物化”,赢获更多的自由时间。第五部分是文章的余论部分。主要是针对当代几种典型的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批判作出回应。这个回应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劳动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导致无产阶级的消失,反而会促使其扩大;二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状态的描写相矛盾;三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并没有证伪马克思的阶级分化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 无产阶级理论 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文献综述10-16
- 一、对马克思阶级及无产阶级理论产生的前史的研究综述10-11
- 二、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的研究综述11-12
- 三、对马克思论无产阶级可能的未来的研究综述12-14
- 四、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当代意义的研究综述14-16
- 引言16-19
- 一、问题提出的依据16
-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16-18
- (一)理论意义16-17
- (二)实践意义17-18
- 三、本文的研究特色18-19
- 第一章 马克思阶级及无产阶级理论产生的前史19-41
- 一、马克思阶级理论产生的前史19-27
- (一)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阶级观19-22
- (二)以梯叶里、基佐、米涅为代表的历史学家的阶级观22-24
- (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观24-27
- 二、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产生的前史27-34
- (一)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无产阶级观27-29
- (二)以梯叶里、基佐、米涅为代表的历史学家的无产阶级观29-31
- (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无产阶级观31-34
- 三、前人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34-41
- (一)古典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三大基本阶级的划分对阶级分析法的影响34-35
- (二)历史学家关于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思想对阶级斗争动力学说的影响35-37
-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劳资关系的学说对两大阶级学说的影响37-41
- 第二章 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41-56
- 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三个基本规定41-45
- (一)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41-43
- (二)阶级的本质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范畴43-44
-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4-45
- 二、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三个基本环节45-51
- (一)无产阶级意识45-47
- (二)工人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基本要素47-49
-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9-51
- 三、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位置51-56
- (一)无产阶级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设定了目标51-53
- (二)无产阶级理论为达到目标找到了主体53-54
- (三)无产阶级理论为达到目标找到了途径54-56
- 第三章 马克思论无产阶级可能的未来56-71
- 一、扬弃“异化”,成为自由的个体56-60
- (一)消灭私有制是扬弃“异化”的前提56-58
- (二)分工的强迫性消失是扬弃“异化”的直接表现58-59
- (三)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真正实现59-60
- 二、超越“物化”,进入自由王国60-65
- (一)确立个体真实的主体地位61-62
- (二)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62-64
- (三)重建真正的共同体64-65
- 三、每个人自由占有生产力的总和65-71
- (一)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65-66
- (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6-68
- (三)以自由联合体的方式自由占有生产力的总和68-71
- 第四章 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当代意义71-85
- 一、有利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防止两极分化71-76
- (一)阶级将消亡,国家的压迫性将消失71-73
- (二)“三大差别”的消除,社会关系高度和谐73-75
- (三)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与和谐75-76
- 二、有利于看清资本主义总体结构的各种变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76-80
-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77-78
- (二)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78-79
-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79-80
- 三、有利于自觉克服“异化”、“物化”,赢获更多的自由时间80-85
- (一)旧式分工的废除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广泛、自由81-82
- (二)生产劳动过程的自由化大大延长了人们的自由时间82-83
- (三)劳动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83-85
- 余论 对当代几种典型的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批判的回应85-94
- 一、劳动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导致无产阶级的消失,反而会促使其扩大85-87
- 二、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状态的描写相矛盾87-91
- 三、中产阶级的出现并没有证伪马克思的阶级分化理论91-94
- 参考文献94-99
- 致谢99-101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铁肩,周批改;近代中国农村的阶级分化与中共的阶级政策[J];湖湘论坛;2003年05期
2 杜建明;;论“阶级”社会身份的综合识别[J];求索;2011年04期
3 吴智棠;阶级存在和阶级意识能混为一谈吗?——就阶级范畴问题与王正萍同志商榷[J];学术论坛;1980年03期
4 王勇飞;关于阶级的含义[J];河北学刊;1982年04期
5 张贵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吗?——与尤俊意同志商榷[J];政治与法律;1985年03期
6 周星;民族社会的阶级与阶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7 尚会鹏;;阶级、主导种姓与印度乡村的权力结构[J];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01期
8 陈向荣;阶级是一个历史、经济范畴[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年06期
9 孟庆仁;论阶级范畴及阶级的实质和结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雅各·比岱,高静宇;现代社会中的阶级和政党: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思[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春玉;张宝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回顾与展望[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2 姜辉;;西方社会的阶级不平等——西方左翼学者的视角[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萧衡钟;;社会主义政党论——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政党角色[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资本主义国际化的思考[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5 林德山;;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空间的几个基本问题[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青宜;“新中间阶级”论和“专业——管理阶级”论[N];学习时报;2001年
2 青岛大学教授 吕明灼;调和论:李大钊对中国“和”文化的独到见解[N];北京日报;2009年
3 王希恩;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历史和阶级分析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批改;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桂英;中国共产党农民利益问题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廖双双;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16年
2 邢艺贯;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D];河南大学;2010年
3 姜玉齐;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问题研究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卢红旭;阶级—阶层—阶群[D];浙江大学;2012年
5 栗荣;建国前中共“阶级”概念的认知与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志刚;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职能[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