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6:19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执政基础是一个执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它赖以生存的执政基础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执政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的牢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已经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证明,只有把政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好,才能永葆政党的生机和活力,实现长久执政,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一个政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人群体依然是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工人阶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内部出现分层分化。作为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广大农民群体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改革开放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经济制度下,社会分化出了一些新的阶层,这些新阶层的出现,使得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广泛,更加深厚。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要永保我国执政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满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巩固工农联盟的新局面,发挥党对社会各阶层的整合功能,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创造阶层和谐的局面。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探索产生变化的原因,探索巩固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理论渊源,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领导集体对执政基础的论述这两个方面来阐述的。第三部分阐述了执政基础的基本内容,主要从执政基础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容、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性这几个方面来阐述的。第四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和新时期下的执政地位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引起阶级基础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群众基础的变化原因分析这两个部分来论述的。第五部分阐述的提出有助于改善党的执政基础,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基础 原因分析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0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0-11
- 一、理论意义10-11
- 二、实践意义11
- 第三节 文献综述11-14
- 一、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难点不足14-16
- 一、研究方法14-15
- 二、难点及不足15-16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理论渊源16-20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执政基础的经典论述16-17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执政基础的经典论述16
- 二、列宁、斯大林对执政基础的经典论述16-17
- 第二节 中国领导集体对执政基础的经典论述17-20
- 一、毛泽东思想对执政基础的经典论述17-18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执政基础的经典论述18-20
- 第二章 执政基础的基本内容20-26
- 第一节 执政基础的内涵20-22
- 一、政党和执政党20
- 二、执政基础的概念界定20-21
- 三、执政基础的构成要素21-22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容22-23
-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22-23
-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和新的社会阶层23
- 第三节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23-26
- 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23-24
- 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选择24
- 三、适应时代变化的迫切要求24-25
- 四、总结国外政党执政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25-26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现状分析26-36
- 第一节 阶级基础现状及原因分析26-30
- 一、工人阶级的新变化26-29
- 二、工人阶级变化的原因29-30
- 第二节 群众基础现状及原因分析30-36
- 一、群众基础发生的变化30-34
- 二、群众基础发生变化的原因34-36
- 第四章 新时期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36-42
- 第一节 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36-38
- 一、加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36
- 二、落实工人阶级的各项权利36-37
- 三、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科技文化素质37
- 四、关注职工困难群体,维护社会公正37-38
- 第二节 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38-42
- 一、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8-39
- 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9-40
-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40
- 四、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0
- 五、加强对新兴社会阶层的引导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承鲁;从创新工程谈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中的自由探索与创新思想[J];民主与科学;2001年05期
2 迟万春;;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J];中国人大;2013年21期
3 陈国阶;;基础研究再也不能耽误[J];群言;1989年02期
4 顾卫临;知识圈话题之五 基础研究:何时摆脱困惑(上)[J];w芸,
本文编号:379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