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7-05-21 20:1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马克思本人对社会有机体理论没有做出相关的明确系统论述,但是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和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阐发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不应该被归结为一种简单的生物现象,而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整体。除此之外,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还处处洋溢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光辉思想,从社会有机体范畴确立了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核心的“生态危机”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各届领导集体也在当时的国情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适当的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提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一并归结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之中,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从历史演变、内涵、主要特征和价值来相对系统和全面地诠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然后进一步通过剖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位一体”建设的辩证关系来论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联系起来,在立足于我国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之上,提出了若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即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本身的丰富,又切合实际,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第1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概述11-21
- 1.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演进11-13
- 1.1.1 马克思前的有机体简述11-12
- 1.1.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确立12-13
- 1.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13-16
- 1.2.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前提是自然环境和人的自身生产13-14
- 1.2.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14-15
- 1.2.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5-16
- 1.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特征16-19
- 1.3.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整体性16
- 1.3.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可持续性16-17
- 1.3.3 马克思社会有机理论的人本性17-18
- 1.3.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践性18-19
- 1.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价值19-21
- 1.4.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价值19-20
- 1.4.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践意义20-21
-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21-29
- 2.1 我国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1-23
- 2.1.1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21-22
- 2.1.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22-23
- 2.2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位一体”建设互动发展23-29
- 2.2.1 “四位一体”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23-25
- 2.2.2 生态文明建设对“四位一体”建设具有反作用25-29
- 第3章 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29-41
- 3.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必然选择29-32
- 3.1.1 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29-30
- 3.1.2 环境保护相关体制的不健全30-31
- 3.1.3 公众消费模式不合理31
- 3.1.4 人民对生态价值认识不科学31-32
- 3.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32-35
- 3.2.1 人本性和可持续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2-33
- 3.2.2 整体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把其融入“四位一体”建设中去33-34
- 3.2.3 实践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确立低碳和循环的发展模式34-35
- 3.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35-41
- 3.3.1 坚持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35-36
- 3.3.2 坚持政治建设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制度保障地位,积极推进生态制度建设36-38
- 3.3.3 坚持社会建设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环境保障地位,推进生态社会建设38-39
- 3.3.4 坚持文化建设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与原则[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2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8年05期
3 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4 沈超;;国外发展生态城市的经验及启示[J];广东科技;2010年21期
5 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1期
6 刘克稳;刘峰江;;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曾红宇;;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看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2年07期
8 卢风;;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