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5-21 17:07

  本文关键词: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他晚年在批判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和党内“青年派”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成果不仅捍卫了唯物史观,而且澄清了理论界对唯物史观的误解和歪曲,更是对唯物史观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历史合力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它是与时俱进的。“历史合力论”并没有过时,在当代它对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笔者将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相联系,探讨二者思想内涵的相关性,并从中吸取和借鉴对当前社会发展具有建设性积极意义的思想。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所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来源。恩格斯的这一著名理论是在十九世纪末历史唯物主义遭到排他者的挑战和歪曲以及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本文主要借助对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历史观以及黑格尔历史观的具体论述,来寻找这一理论的来源依据。第二部分则主要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在这一部分,则会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来分别论述“历史合力论”所蕴含的丰富的理论内涵。第三部分则是主要讲述了“历史合力论”所存在的理论价值。它不仅捍卫了唯物史观,批判了经济决定论,澄清了对唯物史观的误解,还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并深刻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法,为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作出了新贡献。第四部分则集中精力阐述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在这里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内容来深入探讨:一个是从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来看,还有一个是从对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在国际交往和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对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 历史合力论 历史唯物主义 相互作用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3
  • 一、选题缘由8-9
  • 二、研究现状9-12
  • (一)国内研究现状9-11
  • (二)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三、研究方法12
  • 四、研究的创新和意义12-13
  • 第一章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3-24
  •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3-16
  • (一)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理论斗争的需要13-15
  • (二)唯物史观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15-16
  • 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渊源16-24
  • (一)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16-19
  • (二)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19-21
  • (三)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21-24
  • 第二章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内涵24-35
  • 一、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24-27
  • 二、历史发展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7-30
  • 三、历史发展是许多单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30-32
  • 四、历史发展是规律性和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结果32-35
  • 第三章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价值35-40
  •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捍卫了唯物史观35-36
  • 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36-37
  • 三、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方法论意义37-40
  • 第四章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当代价值40-51
  • 一、“历史合力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发展40-45
  • 二、“历史合力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45-51
  • (一)对国际交往和处理台湾问题的指导意义46-47
  • (二)对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47-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娅;王多吉;;历史合力论中的“合力”概念新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2期

2 李仕文;遵循合力规律 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前沿;2005年07期

3 王伟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岢桉;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哲学价值与当代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4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