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
发布时间:2024-02-03 15:1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全面分析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持。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在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意识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具体构成及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的形成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以期在深化理论研究的的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贡献。全文包括摘要、正文四章和结语。 第一部分:首先结合现实提出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的问题,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学术界研究的现状、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进行分析。对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正确解读和把握,是探求它们之间内在关系的...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本文研究的实践背景及理论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实践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学界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
1.2.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2.3 意识形态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1.3 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侧重点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
2.1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1.1 “和谐”内涵解析
2.1.2 和谐社会的本质
2.1.3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2 意识形态的功能
2.2.1 “意识形态”内涵解读
2.2.2 意识形态的功能
2.3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
2.3.1 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撑功能制约着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2.3.2 意识形态的社会导向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建构
2.3.3 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
2.3.4 意识形态的社会调控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秩序的维系
第3章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
3.1 意识形态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基础地位
3.2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的现状分析
3.2.1 泛意识形态化思潮—以新左派为例
3.2.2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以自由主义为例
3.2.3 假意识形态化思潮—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例
3.3 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3.3.1 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基础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2 和谐社会合理的意识形态基础应反映并升华现代性的价值理念
3.3.3 和谐社会的合理意识形态基础应与社会乌托邦进行良性的互动
3.3.4 和谐社会的合理的意识形态基础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3.5 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合理的意识形态应是“适应”与“超越”并举
3.4 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的具体构成
3.4.1 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层面
3.4.2 反映并升华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意识形态层面
3.4.3 与社会内在的不同形态的乌托邦良性互动的意识形态层面
3.4.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层面
3.4.5 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适应”与“超越”矛盾统一功能的意识形态层面
第4章 和谐合理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基本条件
4.1 和谐合理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经济条件
4.2 和谐合理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政治条件
4.3 和谐合理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文化条件
4.4 和谐合理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社会心理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94296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本文研究的实践背景及理论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实践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学界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
1.2.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2.3 意识形态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1.3 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侧重点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
2.1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1.1 “和谐”内涵解析
2.1.2 和谐社会的本质
2.1.3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2 意识形态的功能
2.2.1 “意识形态”内涵解读
2.2.2 意识形态的功能
2.3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
2.3.1 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撑功能制约着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2.3.2 意识形态的社会导向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建构
2.3.3 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
2.3.4 意识形态的社会调控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秩序的维系
第3章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
3.1 意识形态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基础地位
3.2 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的现状分析
3.2.1 泛意识形态化思潮—以新左派为例
3.2.2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以自由主义为例
3.2.3 假意识形态化思潮—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例
3.3 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3.3.1 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基础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2 和谐社会合理的意识形态基础应反映并升华现代性的价值理念
3.3.3 和谐社会的合理意识形态基础应与社会乌托邦进行良性的互动
3.3.4 和谐社会的合理的意识形态基础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3.5 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合理的意识形态应是“适应”与“超越”并举
3.4 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的具体构成
3.4.1 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层面
3.4.2 反映并升华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意识形态层面
3.4.3 与社会内在的不同形态的乌托邦良性互动的意识形态层面
3.4.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层面
3.4.5 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适应”与“超越”矛盾统一功能的意识形态层面
第4章 和谐合理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基本条件
4.1 和谐合理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经济条件
4.2 和谐合理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政治条件
4.3 和谐合理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文化条件
4.4 和谐合理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社会心理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94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9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