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02:14

  本文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21年3月到1929年底,是苏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新经济政策修正了“战时共产主义”等一系列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而改之以通过发挥市场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本文首先阐述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工业和商品货币关系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过程,并对其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战略地位。其次,本文从经济根源的方面论述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的目的:建立工农之间的的经济联盟;通过市场作用组织生产力,摆脱困境、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再次,本文对新经济政策通过构建市场主体和市场关系来发挥市场作用的机制进行了论述。复次,对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的不彻底性与粮食收购危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寻找新经济政策终结的经济根源。最后,对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相似性部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 市场作用 市场主体 市场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2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1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10
  • 1.2.2 应用意义10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1.3.1 国内研究综述10-13
  • 1.3.2 国外研究综述13-15
  • 1.4 研究内容、目的15-17
  • 1.4.1 研究内容15-17
  • 1.4.2 研究目的17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17-18
  • 1.6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措施18-19
  • 2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及其发挥市场作用思想19-26
  • 2.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9-20
  • 2.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过程20-24
  • 2.2.1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20-21
  • 2.2.2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21-22
  • 2.2.3 新经济政策在商品货币关系方面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22-23
  • 2.2.4 新经济政策的战略地位23-24
  • 2.3 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思想24-26
  • 3 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思想的目的和经济根源26-34
  • 3.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原因分析26-27
  • 3.2 巩固工农联盟,挖掉小资产阶级动摇性的经济根子27-30
  • 3.2.1 内战中的工农联盟是政治联盟27-28
  • 3.2.2 通过市场交换和反馈建立工农经济联盟28-30
  • 3.3 通过市场组织生产力,摆脱困境、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30-34
  • 3.3.1 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以摆脱困境31-32
  • 3.3.2 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32-34
  • 4 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的机制34-42
  • 4.1 市场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市场体系34-35
  • 4.2 新经济政策本身构建了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35-38
  • 4.2.1 非公有制经济和小资产阶级直接成为市场主体35-36
  • 4.2.2 公有制经济间接成为市场主体36-38
  • 4.3 市场主体之间的互换劳动的活动构成了市场关系38-42
  • 4.3.1 生产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劳动的互换机制.38-40
  • 4.3.2 商品和货币相对立的关系是交换的中介40-42
  • 5 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思想的不彻底性与新经济政策的终结42-48
  • 5.1 列宁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生产集中基础上有计划的组织生产42-43
  • 5.2 粮食收购危机推动了计划取代市场的行动43-48
  • 5.2.1 粮食收购危机激化了计划与市场的矛盾44-46
  • 5.2.2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计划取代市场作用46-48
  • 6 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相似与区别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义;市场作用增大 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信号[J];w挛胖芸

本文编号:389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9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