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

发布时间:2024-03-10 08:23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重要桥梁和中介,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怎样从萌芽到最终形成的过程,历时较长,经历几个时期的思想转变才最终正式确立,而由于文章内容有限,所以只能选取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著作进行分析,力求呈现一条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明晰线索,同时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 首先,青年马克思是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是当他在莱茵报当编辑时,却发现要用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来对现实的利益问题发表看法很难,这就使他一方面在使用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来批判现实,另一方面开始了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马克思注意到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这一重要概念,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做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国家则是绝对理念的最高实现形式,所以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接下来马克思开始了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受到费尔巴哈...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初步接触“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一、在《莱茵报》时期对利益问题的接触和分析
    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来源
        (二)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二章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内涵的深入思考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所有制”的研究
        (一)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二)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三) 通过私有财产走向所有制研究,接触生产关系问题
    二、在《神圣家族》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
        (一) 由抽象的“人类社会”向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转向
        (二) 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
    三、通过对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的批判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第三章 系统阐述“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内涵
    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交往形式”表达“生产关系”概念内容
    二、以“交往形式”的概念对生产关系具体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一)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
        (二) 国家、意识形态与交往形式的关系
        (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四章 “生产关系”概念的正式确立
    一、“生产关系”概念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正式确立和使用
        (一) 对蒲鲁东哲学思想的批判
        (二) 生产关系概念的正式形成和使用
            1、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和完善
            2、生产关系理论的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24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924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