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3:2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视角,探讨网络交往的实质和作用。 首先总结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内涵,交往的类型及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理论。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不仅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交往与生产力相互影响,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交往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生产力的发展,交往范围也在逐步扩展,从狭隘地域性的交往逐步走向世界性的普遍发展,又因人是世界性发展的执行者,因此人的发展也逐步走向自主性、自由性。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为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网络的产生,使得新的交往现形式——网络交往席卷全球。网络交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借助于信息或符号的传递和共享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来改变人民生活的新型交往形式。它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具有独特的社会特征与形式,如虚拟性、时空性、平等自由性等。因网络交往本身具有虚幻性、超时空性的特征,从而产生两个社会极端群体,一是极端肯定;认为网络交往将取代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交往。另一个是极端否定:认为网络交往是虚幻的,应该取消其使用。 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实质并辩证看待网络交往的作用。网络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体现在其中。网络交往最终显现人的本质,使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社会性活动及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使交往更大限度的趋于平等、自由。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两面性,网络交往促使生产力的发展,确保经济的有效运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推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网络交往平台,推进全球化。同时网络交往又具有虚幻性与异化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充分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并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才能确保网络交往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交往 网络交往 实质 社会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6
  • 一、课题来源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三、选题研究意义与目的13
  • 四、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13-16
  •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16-24
  • 1.1. 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内涵及类型16-18
  • 1.1.1 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内涵16-17
  • 1.1.2 交往类型17-18
  • 1.2 交往的社会作用18-24
  • 1.2.1 交往与生产力18-20
  • 1.2.2 交往与世界历史20-21
  • 1.2.3 交往与人的发展21-24
  • 第二章 网络交往的发展及特征24-33
  • 2.1 交往形式的历史演变24-26
  • 2.1.1 农业社会的交往形式24-25
  • 2.1.2 工业社会的交往形式25
  • 2.1.3 现代信息社会的交往形式25-26
  • 2.2 网络交往的内涵、形式及特征26-30
  • 2.2.1 网络交往的内涵27
  • 2.2.2 网络交往的形式27-29
  • 2.2.3 网络交往的特征29-30
  • 2.3 对网络交往的两种错误认识30-33
  • 2.3.1 极端肯定:网络交往将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交往形式31
  • 2.3.2 极端否定:网络交往是虚幻的,应该禁止或限制使用31-33
  • 第三章 网络交往的实质和社会作用——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理解33-43
  • 3.1 网络交往的实质33-36
  • 3.1.1 网络交往是交往的新形式33-34
  • 3.1.2 网络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4-35
  • 3.1.3 网络交往最终显现了人的本质35-36
  • 3.2 网络交往的社会作用36-40
  • 3.2.1 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36-39
  • 3.2.2 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39-40
  • 3.3 对网络交往的正确态度40-43
  • 3.3.1 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41
  • 3.3.2 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41-43
  • 结束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仁青;;论网络交往主体的异化与重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2 周成龙;邢云文;;试析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高菊;;网络文明本质的哲学解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4 孙海峰;;网络空间的三重内涵[J];国际新闻界;2006年12期

5 李长虹;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J];理论学刊;2005年08期

6 王玉恒;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J];人文杂志;1993年06期

7 赵云;;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当代社会的新思考[J];新西部;2010年11期

8 万林艳;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叶险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刘奔;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J];哲学研究;198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93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