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当代价值新探

发布时间:2017-06-07 06:05

  本文关键词: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当代价值新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而相比之下,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尤其是博士论文的研究较少,学者对此的关注度不高,但这并不削弱博士论文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代价值。作为马克思第一部篇纯哲学著作,博士论文是他终生的思想起点。正确认识和全面分析这一作品,对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及其后续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考察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理论来源及马克思个人思想的逻辑发展,把博士论文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中,探讨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的原因和意义。其次,在介绍博士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宏观的和细微的差别,明确肯定伊壁鸠鲁自然哲学高于德谟克利特之处。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的偶然选择论,其目的在于借助伊壁鸠鲁的哲学确立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但马克思并没有全盘接受伊壁鸠鲁的思想,而是通过更富思辨性的思考,实现了对黑格尔的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创新和超越,从而形成了这篇带有鲜明批判精神的文章。博士论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当代价值,其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博士论文 自我意识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录7-9
  • 绪论9-15
  • 第一节 选题意义9-10
  • 一、理论意义9
  • 二、实践意义9-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2
  • 二、国外研究现状12-13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3
  • 一、文本研究法13
  • 二、定性分析法13
  • 第四节 创新之处13-15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13
  • 二、研究观点的创新13-15
  • 第一章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5-25
  • 第一节 博士论文写作的时代背景15-17
  • 一、普鲁士政府的反动统治15-16
  • 二、黑格尔哲学的分裂16-17
  • 第二节 不同阶段影响马克思哲学思想17-20
  • 一、康德、费希特哲学的影响17
  • 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17-19
  • 三、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影响19-20
  • 第三节 博士论文的理论来源20-25
  • 一、近代的自然哲学思想21
  • 二、近代的契约论思想21-22
  • 三、近代的原子论新发展22-25
  • 第二章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25-37
  • 第一节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25-28
  • 一、人认识的真理性和客观性方面26
  • 二、科学活动和实践方面26-27
  • 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方面27-28
  • 第二节 伊壁鸠鲁原子论思想高于德谟克利特之处28-37
  • 一、原子在时空中确立自身的独立性28-30
  • 二、原子间的排斥产生了自我意识30-31
  • 三、原子因原子的质确立自身的个别性31-33
  • 四、时间分离了物体的现象和本质33-34
  • 五、反对天体的不朽和永恒34-37
  • 第三章 博士论文的主要哲学意义37-43
  • 第一节 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及超越37-39
  • 一、关于宗教认识方面37-38
  • 二、关于哲学的现实意义方面38
  • 三、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方面38-39
  • 第二节 博士论文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批判及超越39-43
  • 一、关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方面39-40
  • 二、关于自我意识的认识方面40-43
  • 第四章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当代价值43-55
  • 第一节 博士论文对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启示43-46
  • 第二节 博士论文对“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的启示46-47
  • 第三节 博士论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47-49
  • 第四节 博士论文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49-52
  • 第五节 博士论文对人生追求的启示52-55
  • 第五章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1-63
  • 致谢63-65
  • 个人简历65-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卢亚明;马晶晶;;郁达夫小说的生命美学流变[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韩冷;;阉割焦虑与衰老恐惧——《魔道》细读[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胡敏;;论文化环境对中西民族人体美观念生成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建跃,单世联;尼采与朱光潜的文艺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魏凤莲;;论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关系[J];古代文明;2009年02期

7 李伟兵;;道教与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袁晶;;熟悉而陌生的人格语义场——浅谈《北京人》中的愫方[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1期

9 晏菲;;媚俗艺术及其虚假性批判——对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的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10 邹柳笛;;废墟中的永恒——浅谈庞贝的壁画艺术[J];电影评介;2014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世轩;;论朱光潜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应,

本文编号:428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28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