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理论体系中核心的、根本的思想。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其基本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深入挖掘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选择的“中国道路”的时代和实践价值。因为“中国道路”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出发的一种道路选择,其中深刻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所提供的理论滋养和思想导引。尽管当代“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历史选择,但其中所体现的以中国人民这个大写的“人”的根本利益为基点、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方向的选择,充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性光芒。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这是因为人类只有对自身进行本体意义的认识,才能合理地确认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主体如何与客体处在某种特定的、合理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界定对“人”进行本体认识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就是力求对“人是目的”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具有社会实践根据的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剥削和压榨劳动者为特征的社会本质,揭开了它所谓的人性、人权、平等、自由等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通过大量事实论证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世界只是作为工具存在,“人是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一种基本定位。因此才产生了为了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道路选择的理论,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将这条道路的选择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由此可见,人学思想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始终和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人类的真正解放为基点而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人”提供获得全面解放、享有自由和拥有幸福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而且为此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科学严谨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上宝贵的思想遗产。当代中国所确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选择和确立过程中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是包含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过程中,也经历了从模仿、失误、迷茫到不断清晰、成熟和自信的过程。也正是在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不断选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从马克思主义汲取思想营养、选择立场和认识方式,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以人为本”都成为党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和对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中国道路”选择和实践过程都充分证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构成,“中国道路”上的每一步前进都会有明确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全文分文四章。文章框架和基本内容为:第一章绪论,主要概况说明本文的立论根据和目的。阐释了选题的意义,对目前国内外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做综述和分析,对论文的逻辑结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文章所研究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学理性界定和阐述。主要界定和比较深入地阐释了“中国道路”概念以及这一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对“中国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对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第三章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意义。该章分三节分别阐述了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中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契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三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意义。第四章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意义。分别从对“中国道路”发展方向上的实践意义、“中国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中国社会巨大的发展成就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践行的结果等两个方面作了历史回顾性的阐述;最后对习近平的人学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道路”新的历史走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中国道路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D6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3-15
- (一)选题背景13-14
- (二)选题的意义14-15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5-19
- (一)国内研究综述15-17
- (二)国外研究综述17
- (三)研究现状述评17-19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19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19-20
- (三)论文逻辑结构与框架20-21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概述21-35
- 一、“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21-23
-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区分21-22
- (二)广义的“中国道路”与狭义的“中国道路”22-23
- 二、选择“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3-26
- (一)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与“中国道路”23-24
- (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与“中国道路”24-25
- (三)认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25-26
-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基本理论26-35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6-28
- (二)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28-33
- (三)现代西方人学思想批判33-35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意义35-46
- 一、“中国道路”的选择是传统文化根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契合35-37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35-36
- (二)传统和谐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36-37
- 二、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37-42
- (一)毛泽东人学思想及其时代特征37-39
-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程与邓小平的人学思想39-41
- (三)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人学思想41-42
-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意义42-46
- (一)对“中国道路”形成的政治意义42-43
- (二)对中国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向意义43-45
- (三)对“中国道路”的文化意义45-46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意义46-56
- 一、对“中国道路”发展方向的实践意义46-48
- (一)“中国道路”上的第一次变革:政治独立46-47
- (二)“中国道路”上的第二次变革:经济自强47-48
- (三)“中国道路”上的精神解放48
- 二、“中国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践履48-51
- (一)前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道路”的成就与对“人”的遗忘48-49
- (二)改革开放的本质与中国社会人性的回归与解放49-50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性升华50-51
- 三、习近平的人学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道路”新的历史走向51-56
-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特征51-53
-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推进中国社会人性的进一步解放53-54
-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程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伟大实践54-56
- 第五章 结论56-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64
- 简历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J];商周刊;2009年10期
2 黄平;;“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期
3 万俊人;;如何理解中国道路的现代性[J];理论视野;2010年12期
4 周天勇;;我看21世纪的“中国道路”[J];领导文萃;2011年15期
5 冷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J];党的文献;2011年06期
6 李健;;历史比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三种前景——兼谈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1期
7 郭万超;;三大西方“迷思”障碍“中国道路”[J];人民论坛;2012年S1期
8 孔根红;;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J];传承;2012年23期
9 陈晋;;党的十八大与“中国道路”[J];新湘评论;2012年24期
10 王志超;;“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的伟大成果[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燕;;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中国道路”的主要经验和启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2 李冲锋;;践行群众路线,走好中国道路[A];群众路线与科学领导[C];2013年
3 陈亚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历史基础[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吴静;;《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5 马俊峰;;以和为贵,走好中国道路[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6 ;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96期)[C];2014年
7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朱佳木;;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首席评论员 梅松武;“中国道路”点燃爱国激情[N];四川日报;2009年
3 洪向华;讲述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道理”[N];人民日报;201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宣;“中国道路”的多视角解读[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苏超;深入研究和阐述中国道路[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亚彬;“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可 王瑟 王国平;走在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中国道路上[N];光明日报;2012年
8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于运全 孙敬鑫;恪守中国道路 展示中国自信[N];光明日报;2012年
9 史小威 蔡波涛 本报特约记者 丁顺国;“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N];解放军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月娥;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江敦秀;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道路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卓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2 陈洁;价值维度视域下中国道路性质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雨甜;“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D];山西大学;2014年
4 徐祥;融入与贡献: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下“中国道路”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王常冉;中国道路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巩丽超;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7 骆秀禹;论“中国道路”的哲学依据[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杨洪达;论“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9 吴晓芳;“中国道路”的特色、挑战和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10 张洁洁;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评价与坚定道路自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3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