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活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10:1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活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一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受物质生活匮乏的制约,人的精神生活发展规模极其狭小、水平极其低下,因为物质生活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物质生活资料逐渐丰富,正所谓“温饱思淫欲”,人们的生活需求也逐渐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变,人的精神生活也正发挥着它的潜在价值,逐渐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生活发展的主导因素。然而,当前我国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带给大部分人的却是精神空虚,包括道德缺失、信仰空虚等,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活理论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的阐述,揭示其重要作用,消除人们的精神空虚,,满足人们对高水平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望,并指出从对物质生活研究向对精神生活研究转变的必要性。 本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开篇部分为引言。该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写作的相关介绍,通过叙述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说明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理论的重要性,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铺述,说明本文的写作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精神生活基本内涵及比较。首先,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阐明精神生活的概念;其次,分析精神生活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对精神生活的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活理论。该部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活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活的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列宁对精神生活的论述四个方面展开;二是通过阐述毛泽东对精神生活的论析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生活的丰富,阐明精神生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三是总结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物质条件相对丰裕下的精神生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描述我国精神生活状况,指出当前我国精神生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揭示精神生活的不健康发展造成的影响。 第四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意义展开论述。从精神生活对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和为物质生活研究向精神生活研究转变提供理论依据这两方面阐明精神生活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精神生活观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三方面阐述精神生活理论的实践意义,指明精神生活对当今社会突出问题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6
- (一)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10-11
-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11-14
- 1.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2. 国外研究现状14
- (三) 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4-15
- (四)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5-16
- 一、 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及比较16-21
- (一) 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16-17
- (二) 精神生活与精神活动17-18
- (三) 精神生活与精神生产18-19
- (四) 精神生活与精神文明19-20
- (五)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20-21
- 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活理论21-35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活理论21-27
-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概念的提出21-24
-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基本内容的论述24-25
- 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基本特征的论述25-26
- 4. 列宁对精神生活的论述26-27
- (二) 精神生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27-32
- 1. 毛泽东对精神生活的理论阐析27-29
- 2. 改革开放以来精神生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9-32
- (三)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理论的重要作用32-35
- 1. 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辩证统一提供理论支撑32-34
- 2.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34-35
- 三、 当前我国物质相对丰裕条件下精神生活所面临的问题35-42
- (一) 当前我国精神生活的状况35-37
- (二) 当前我国精神生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37-42
- 1. 价值观上的物质化现象突出37-39
- 2. 道德缺失和个人主义倾向突出39-41
- 3. 信仰上的现实主义和空虚主义现象突出41-42
- 四、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实践意义42-48
- (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理论的当代价值43-44
- 1. 精神生活将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43
- 2. 为物质生活研究向精神生活研究的转换提供依据43-44
- (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活理论的实践意义44-48
- 1. 有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4-45
- 2. 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生活观念45-46
- 3. 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秀波;;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理论及其现代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11期
2 李建英;邓建兴;;构建中国人的和谐精神生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廖小琴;略论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J];前沿;2005年06期
4 廖小琴;;论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道路和一般规律[J];求实;2010年01期
5 文军;精神生活的理论构成——置于现代性背景下[J];社会观察;2004年09期
6 陈峗;;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J];现代哲学;2009年03期
8 张彦;郑永廷;;论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J];现代哲学;2011年06期
9 吴桂花;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J];学术交流;2004年08期
10 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力辉;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王玉如;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活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4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