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六问——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

发布时间:2017-07-16 06:13

  本文关键词:自由六问——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自由 自然的历史过程 个人全面发展 自由时间 马克思主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不仅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样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包含着客观必然性。因此,"对必然性的认识"并非只是对"自然科学"必然性的认识,人类通过社会革命来争取自由的举动也决不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自以为是"的举动,而是一个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顺其自然"的过程。只有在进入"个人全面发展"阶段之后,人类才真正获得了"自由个性"。没有全人类的自由,个人的自由永远是不可靠不踏实的: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人"被强制"、"不自由",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强制"、"不自由"的下一个。但凡夸夸其谈自由的价值,口口声声说自由是生命和目的,却对民生之艰难熟视无睹者,如果不是天真幼稚,就不过是"伪自由主义者"而已。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关键词】自由 自然的历史过程 个人全面发展 自由时间 马克思主义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在《共产党宣言》这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了一句穿越时空的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和恩格斯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按恩格斯的说法就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学研究;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庆;;关于马克思自由时间概念二元对立解读模式的反思[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2 崔磊磊;;从“物”的时间向“人”的时间的视角转换——马克思时间观的一种解读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俞吾金;;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4 方印;;自然资源物权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新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李金霞;;马克思视阈中的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关系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崔永和;;论坛哲学对教坛哲学的清理、超越与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李金霞;;我国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2期

8 汤海艳;丛占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意蕴及其时代价值[J];兰州学刊;2012年10期

9 孙民;;马克思生态哲学若干核心范畴探析[J];兰州学刊;2013年05期

10 马拥军;汪谦慎;;从马克思的资本哲学到资本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扬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吾金;;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家方;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6年

2 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D];吉林大学;2006年

3 苏鸿;迈向意义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卞绍斌;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的“社会”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新刚;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李慧青;现实中的超越—论崇高[D];吉林大学;2009年

8 任春雷;现代性视域中的风险概念与发展观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长里;人本、效率、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兰丽;社会时间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教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塔娜;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武伟;马克思时间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晨哲;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婷婷;休闲与自由时间[D];郑州大学;2011年

6 范冬梅;马克思经济学时间观的当代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岳树昆;俞吾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卜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云芳;《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时间思想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后唐;马克思的时间观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7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47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