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摘要】:现代性作为现代世界之本质的根据,包含两个基本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勾连和共谋关系,所以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并且始终是一种双重批判,这一批判深入到资本的本质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中。唯独这种双重批判,方有可能达到一个决定性的原则高度,而唯独在这样的原则高度上,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我们这个时代之向着未来的筹划———方有可能彰昭于世。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现代性 资本 现代形而上学 双重批判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就我们讨论的范围而言,现代性(modernity)意味着现代世界(现代社会或现代文明)的实质、基础、核心,意味着全部现代世界围绕着旋转的那个枢轴,一句话,意味着作为这个世界之本质的根据。作为这样的本质—根据,作为现代世界由以成立、由以持存并不断地再生产自身的本质—根据,它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海平;评估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面临的两个问题[J];哲学动态;2001年11期
2 张有奎;试论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当代意义[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蒋阳;“符号的系统化操控”与“耗尽和替代”——鲍德里亚与海德格尔技术观的一个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4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周文文;发展伦理∶人类发展对伦理学的挑战[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6 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吴晓明;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陈蓓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及其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解读谈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吴晓明;;马克思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户晓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之规定性的存在论基础批判[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生新;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7年
2 张有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3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4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5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6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莫斌;无蔽、裂隙与交托[D];四川大学;2007年
2 朱亚铮;“物”的分析: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一条隐性的批判之路[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立杰;现象学直观及其对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启示与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5 褚小山;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叶一萌;真理与艺术[D];厦门大学;2006年
7 禚丽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佩洪;马克思是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者吗──论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2 张清;现代性批判与中国的法律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石敦国;从哲学现代性批判到经济学现代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话语[J];学术研究;2003年06期
4 朱学勤;“于连情结”——狼奶反思录之一[J];新闻周刊;2003年24期
5 霍秀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解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霍秀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漆思;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J];求是学刊;2005年01期
8 罗骞;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李国华;现代性批判与现代认知结构的嬗变[J];理论学刊;2005年04期
10 陈学明;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晓蓓;刘开会;;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谈福柯和哈贝马斯的争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庞世伟;;人在“归途”中——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高瑞泉;;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批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俊人;现代性:从批判到颠覆及之后[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赵汀阳;乌托邦还是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传统:中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动因[N];文汇报;2002年
4 衣俊卿;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N];光明日报;2004年
5 约翰·F·威尔士/文 吕增奎/编译;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穆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赵修义 吴晓明 顾红亮 曹泳鑫 方松华;紧锣密鼓打造健康的学术共同体[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温儒敏 李宪瑜;以个案考察切入跨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法国学者 雅克·比岱 张双利/译 童世骏 孙承叔 陈学明 俞吾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新话题[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石敦国;时代困境的实践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话语[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有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大学;2004年
4 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D];吉林大学;2005年
5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6 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戚广平;“非同一性的契机”:关于“建构”的现代性批判[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娟;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韩辰锴;对《启蒙辩证法》中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批判[D];河南大学;2006年
3 田丰;现代性批判之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丹;尼采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传承逻辑[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李铁军;从“祛魅”到“返魅”—对审美自律性之考察[D];四川大学;2006年
6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7 季利清;从个体社会化到社会个体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范兴云;异化、物化理论与现代性批判[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单伟;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现代性批判的先导[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袁春林;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4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3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