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关系的多维透视

发布时间:2017-09-07 09:3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关系的多维透视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政治哲学 古典自由主义 超越


【摘要】:面对当前哲学领域的政治哲学转向,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重要价值性、规范性问题,亟需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政治哲学向度,建构面向当代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在辩证批判作为早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厘清两者间的理论关系,对准确理解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正确评价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作出学理支撑。而当前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关系的几种解读未能反映两者关系的全貌。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重要文本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之间是肯定、批判与超越的多维关系。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肯定之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其最终超越的理论前提,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之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其最终超越的理论关键点,而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之维则具体展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全文按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肯定之维即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建构与历史合理性。古典自由主义是早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近代西方历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以自然权利学说与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武器,批判了西方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专制的社会政治体制,在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了作为权利的自由与平等的政治价值诉求与打碎封建专制国家机器、建立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政治理想。在古典自由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展开了旨在政治解放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历史合理性高度评价,认为政治解放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进步运动,肯定了作为自由主义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的进步意义,指明自由主义的工具主义国家观正确反映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社会现实。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之维,揭示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批判了作为自由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形式、资格上的自由与平等。马克思指出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因局限在市民社会的框架内,而忽视了人的自由能力的不足及其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自由主义宣扬的政治正义的局限性也在于此。马克思指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问题,认为政治解放并没有消除掉人的异化,产生了人的二重性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对立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因囿于对利己主义的人、作为资产者的财产权利的坚持而无法克服自身与政治国家的对立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之维,系统阐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理想社会图景及其实践径路。马克思政治哲学追求超越市民社会限度的社会正义。这种正义诉求要求打破所有制的不平等关系,它看重人的自由的能力和自由之于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解放的途径在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逐步消灭私有制及其分配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与社会的复归、建立自由人之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多维关系的当代启示。首先,马克思政治哲学应就个人权利、自由平等价值观在批判的前提下展开与自由主义的积极对话。其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需要同时兼顾理想性与现实性两个维度,既需反映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终极价值目标,又要回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诉求。最后,应在总结历史经验、推进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 政治哲学 古典自由主义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A8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 重新审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关系9-17
  • 一、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9
  • (一) 学术价值9
  • (二) 现实意义9
  • 二、国内外研究的成就与不足9-12
  • (一) 成就9-10
  • (二) 不足:两种理论倾向10-12
  • 三、多维分析的必要性12-13
  • 四、概念界定13-15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一) 研究思路15
  • (二) 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肯定之维: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历史合理性17-26
  • 第一节 古典自由主义的学理基石17-19
  • 一、自然权利学说17-18
  • 二、社会契约论18-19
  • 第二节 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价值诉求与政治理想19-23
  • 一、政治正义的诉求:市民社会的正义性19-21
  • 二、政治解放的理想及其实践: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双重解放21-23
  • 第三节 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23-26
  • 一、市民社会的个人及其经济伦理23-25
  • 二、市民社会的的政治意蕴:政治人决定政治国家25-26
  • 第二章 批判之维: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多重批判26-33
  • 第一节 政治正义批判26-29
  • 一、消极自由与资格平等26-28
  • 二、对政治正义的解构28-29
  • 第二节 政治解放的限度29-31
  • 一、宗教退入私域29-30
  •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30-31
  • 第三节 市民社会批判31-33
  • 一、原子个人及其权利批判31-32
  • 二、市民社会之异化性质32-33
  • 第三章 超越之维: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全面超越33-40
  • 第一节 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诉求33-35
  • 一、围绕马克思正义概念的争论33-34
  • 二、社会正义的实现:实质的自由与平等34-35
  • 第二节 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目标35-37
  • 一、人类解放的问题意识:异化的生活世界36
  • 二、人类解放的途径:政治革命与所有制变革36-37
  • 第三节 人类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性37-40
  • 一、共产主义与人的发展37-38
  • 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38-39
  • 三、共产主义的治理形式39-40
  • 第四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多维关系的当代启示40-50
  • 第一节 批判前提下的借鉴:与自由主义积极对话40-44
  • 一、关于个人权利的对话40-42
  • 二、关于自由、平等观的对话42-44
  • 第二节 现实性的价值诉求: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的解读44-46
  • 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想性、超越性特征44-45
  • 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45-46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践基础上的建构46-50
  • 一、话语权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及结构46-47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危机及应对策略47-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克全,蒲新微;市场道德与中立政府[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2 郑维伟;;经验、自由与参与式民主:杜威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张传文;古典自由主义的精髓及在近代中国的衰微[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2期

4 李晓波;;夏道平思想的古典自由主义性格[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5 周尚君;;古典自由主义再审视——兼与周保松教授商榷[J];金陵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陶红梅;陈葵阳;;西方自由主义的源与流[J];学术界;2012年05期

7 止水;世纪之交的古典自由主义言路——评《公共论丛》[J];开放时代;2000年07期

8 吴巨平;;“自然之物”还是“历史之物”——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本源观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人权本源观的比较研究[J];理论探讨;2007年02期

9 王磊;古典自由主义及其哲学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10 马德普;自由理想的冲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樊改霞;;从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看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兼评安迪·格林教授关于民族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述而;古典自由精神的自由与责任[N];中山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曙生;通往自由的道路[D];重庆大学;2008年

2 李安平;自由的条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汤克凤;洛克财产权理论与平等[D];复旦大学;2014年

2 施钰;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关系的多维透视[D];安徽大学;2016年

3 郭莉;审慎的转折:在市场与分配正义之间[D];浙江大学;2002年

4 陈琦;英国渐进民主化的思想背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杨惠琪;自由的新生:从斯密到马克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6 余杰;自由与法律相互归结[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8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08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