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现实条件出发理解历史赋予自己的任务的,这个条件就是资本主义作为最后一种剥削制度。他们的理论主题是社会革命,而不是社会建设。但是,这不能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不包含社会建设的思想。事实是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论同关于代替这一社会形态的未来社会构想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们的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而他们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实际上又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他们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关于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理念,以及他们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阐述,包含着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初步思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管理原则的科学构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并经无产阶级运动反复实践检验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今天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伟大事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社会主义社会思想”的科学清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飞;;试论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特征——读《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札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2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高云;;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命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糜海波;;关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青曼;;简论《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8期
9 万春梅;;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J];学理论;2011年24期
10 王盛辉;;论马克思社会革命学说的三重维度[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泉;;从实践理解的新视角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荣长海;;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傅泽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辩证[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肖春;郭丽强;郭水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浅谈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郑科扬;;伟大的国家 伟大的人民 伟大的党[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邓希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路径——基于已有研究的哲学反思[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7 熊永兰;;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永清;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7年
2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王德军;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文呼唤[N];河南日报;2010年
3 李媛;在时代主题演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钱伯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和谐社会建设[N];学习时报;2005年
5 记者 张微;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系列讲座在我院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李惠斌;关于八个重大主题的转换[N];北京日报;2010年
7 邱敦红;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N];太行日报;2011年
8 记者 乔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青海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双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峰;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闫美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4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鹏;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10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5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2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