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17:42

  本文关键词:融媒体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融媒体 传播 策略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使大众传播进入融媒体时代,不仅使传播格局焕然一新,也使舆论生态和舆论引导出现多元发展趋势。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阵地,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央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提出了“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融媒体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融媒体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推动和支持融媒体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媒体发展的实践表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互动发展到深度融合,构建了全新的融媒体时代。在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出现了新的规律、新的特点和新的格局,宣传范式发生转型,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又使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从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媒体结合现状看,还存在着以内部传播为主忽视外部传播、强调理论传播忽视实践活动、注重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等突出问题,从传播有效性和接收有效性两个维度销蚀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亟待我们在充分认识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新规律的基础上,以新思维和新视域积极探索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渠道和阵地,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不断完善,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融媒体时代有效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当做到在“坚守”与“变革”中传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建设,学校要加强课内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宣传部门要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选拔,新闻媒体要加强马克思传播人才建设;要采取分层分类分重点的传播策略;要学会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传播;要建立有效的传播反馈机制。
【关键词】:融媒体 传播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A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一) 选题意义10-12
  • 1、理论意义10-11
  • 2、实践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国内研究综述12-13
  • 2、国外研究综述13-14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14-15
  • 1、研究内容14
  • 2、研究方法14-15
  • (四)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15-16
  • 一、融媒体发展是传播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16-21
  • (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互补17
  • (二) 两个舆论场生态形成17-18
  • (三) 宣传范式的转型18-19
  • (四)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19-21
  • 二、融媒体的基本特征21-27
  • (一) 融媒体的传播规律21-22
  • (二) 融媒体的传播特点22-24
  • 1、融媒体的传播方新特点22-23
  • 2、融媒体的受众方新特点23-24
  • (三) 融媒体的传播格局24-27
  • 三、融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27-37
  • (一) 融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机遇27-30
  • 1、跨媒体内容开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28
  • 2、社交媒体为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引导新场域28-29
  • 3、产业力量的渗透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创造机会29-30
  • (二) 融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挑战30-32
  • 1、从不平等到平等:传播主客体关系发生根本变化30-31
  • 2、从封闭到开放:传播主体面临多重竞争力量31-32
  • 3、从整体性到碎片化:受众群体分化32
  • (三) 融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思路32-37
  • 1、积极占领主阵地33
  • 2、齐心奏响主旋律33-34
  • 3、增强创新吸引力34-35
  • 4、坚决抵制负能量35-37
  • 四、融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结合的现状分析37-41
  • (一) 内部传播为主,,忽视外部传播37-38
  • (二) 强调理论传播,忽视实践活动38-39
  • (三) 注重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39-41
  • 五、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41-48
  • (一) 在“坚守”与“变革”中传播41-42
  •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建设42-44
  • 1、学校要加强课内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43
  • 2、宣传部门要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选拔43-44
  • 3、新闻媒体要加强马克思传播人才建设44
  • (三) 分层分类分重点的传播策略44-45
  • (四) 运用网络语言传播45-46
  • (五) 建立反馈传播机制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宇;;新媒体时代的“微”时尚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2 张攀;;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J];中州学刊;2014年07期

3 陈伟球;;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国际新闻界;2014年05期

4 王宏;;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影响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年14期

5 魏建国;;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理论月刊;2014年02期

6 刘朋;;新媒体时代执政党的自我调适[J];理论视野;2013年07期

7 周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应对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825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25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