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尊严观

发布时间:2017-09-20 04:13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的尊严观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尊严观 人权观


【摘要】:在对西方社会传统尊严观念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尊严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尊严的历史特征、社会基础、阶级实质和超越性追求,为人类正确认识尊严现象、把握尊严的本质内涵与特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尊严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尊严生存的构建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正确把握马克思尊严观的科学内涵,必须正确区分马克思的尊严观与马克思的人权观,马克思的尊严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设定了具体的实现目标和实现方式。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关键词】马克思 尊严观 人权观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行为调控的传统文化机制与社会和谐”(gzjyt051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人的尊严是基于人类自身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超越性存在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拥有的一种不可剥夺、不容侵犯的根本特质。不承认人的尊严,事实上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的资格。纵观西方社会的传统尊严观,对于人的尊严的解释模型不外乎两种:一是将人的尊严归因于人的属性,认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云飞;;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劲;;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成就、困境与建构方向[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姜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4 李琪;;浅析安乐死的合法化[J];才智;2012年11期

5 范传鸿;;青年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李海涛;;管理哲学视野中的人学意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津;;发掘潜在价值 提升综合价值——人文精神的发展路径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8 李香菊;;“以人为本”中的人的主体性诉求[J];大家;2010年03期

9 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00期

10 苗壮;刘春娇;;发展理念的嬗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4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云岭;现代医学情境下死亡的尊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海燕;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王继恒;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论纲[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凌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农村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殷积多;社会转型时期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董慧;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和谐发展[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雷闻宇;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艳华;来自东方的强音——东亚和东南亚人权观浅析[J];当代亚太;1995年04期

2 罗艳华;传统文化对东盟国家人权观的影响[J];当代亚太;1996年06期

3 张峰;对西方人权观的理论基础的两点评析[J];理论月刊;1996年04期

4 冯卓然;;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权观[J];前线;1992年03期

5 吕泗洲 ,王心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人权问题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6 杨卫东;崔玉涛;;我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主张[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Z1期

7 王艳;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3期

8 贾少鑫;论社会党国际人权观的新变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屈新儒;中西人权观的差异之处与融合之道[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范广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党国际的人权观[J];兰州学刊;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耘珠;陈媛媛;;中西人权观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金晓晨;;西方人权观对东亚区域组织的不适性[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3 张文显;刘红臻;;人权的宪法载列与保障:理由、进展与努力的方向[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俊秋;张福兴;;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形成及在实践中的发展[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5 徐波;;孔子人权观之理论前提及其关于人民生存权、生命权的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张美萍;;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7 韩玉胜;曹树彬;;中国特色的人权观与监狱人权保障[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翁有为;尹涛;;抗战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认识——以张君劢为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9 郭蕾;;环境权基本人权属性的法理学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屈新儒;;落实“三个代表”思想 提升中国人权水平[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明灯;特权远非人权 人情不是人道[N];南方周末;2007年

2 陆扬;东西方人权观有共通的东西吗?[N];文艺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张帆;《和谐发展论》:完善传统人权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4 肖游;歪曲中国人权现状另有企图[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美国要吃“酸葡萄”[N];光明日报;2006年

6 魏武;创新人权理论 切实增强我国人权领域话语权[N];人民日报;2007年

7 徐显明;和谐权:人权观的新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 叶小文;以人为本与人权理论[N];人民日报;2007年

9 吴建民;中央的决策是人权斗争胜利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毛华;强化“五个一” 把好廉政关[N];新乡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臧彦;欧盟法律一体化的人权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2 曲波;马克思人类解放视阈中的人权观[D];吉林大学;2013年

3 蔡英;人权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蓓;论人权观的文化基础[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王瑞贺;马克思人权观的实践路径及其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魏联合;中西方人权观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金利娟;论陈独秀人权观的形成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D];宁夏大学;2013年

5 江云玲;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6 史文涛;中美人权观分歧探析[D];山西大学;2003年

7 武雁;人权内容的传统人权观重申[D];山东大学;2013年

8 栗明珠;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思想渊源及其历史嬗变[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胡亚凡;两种人权观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潘振;“人权的曙光”[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5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85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