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俄国观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的俄国观
【摘要】:中俄-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也是中国面对的最重要、最复杂、最敏感多变的外交关系。现在,中俄两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为核大国,两国对于维护世界的稳定与和平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经过两国的长期努力,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20世纪一样,当今的中俄两国关系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关系研究也一直是中外国际关系领域的重点。邓小平是20世纪中俄-中苏关系的重要人物,是两国关系中许多重大事件的参加者、甚至决策者,他对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邓小平的俄国观是中俄关系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邓小平的生平、中俄两国的历史发展、中俄-中苏关系的演化为坐标,探讨了邓小平对俄国-苏联的认知过程,亦即他的俄国观的形成和变化。青年时期,邓小平满怀景仰地前往苏联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成功经验,把苏联视为自己的老师、榜样、模范、指导者,即“以俄为师”。在中国革命成功之后,邓小平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以苏为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发现了苏联模式的缺陷,开始质疑苏联这个国家。当苏联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共产党、并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时,邓小平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坚决抵制,他自己亲自与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了面对面的交锋。在中苏对抗时期,邓小平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这个邻国对中国的威胁,他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扬弃苏联模式、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态度探寻中国的强国之路;同时,为了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他主张与苏联缓和,消解与苏联的对抗,在1989年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晤于北京,“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之后,邓小平高度关注苏联的动荡和解体,为了防止这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风暴殃及中国,他发表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意见,号召中国共产党人以苏为鉴,坚定地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并指导中国外交界以和平共处原则与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建立了友好关系。邓小平在与苏联领导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完整地阐述了他对俄罗斯-苏联的认知。邓小平的俄国观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于今天的我们制订对俄政策、推进中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中俄关系 中苏关系 俄国观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第1章 苏联——中国的榜样和引路者10-17
- 1.1 时代背景10-11
- 1.2 十月革命11-12
- 1.3 旅法之路12-13
- 1.4 接受马克思主义13-14
- 1.5 留学苏联与早期俄国观的形成14-17
- 第2章 苏联——必须加以质疑的国家17-23
- 2.1 质疑苏联模式,探索中国之路17-19
- 2.2 抵制苏联“大国主义”行径,,维护国家主权19-20
- 2.3 参加中苏论战,捍卫中共的话语权20-23
- 第3章 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的邻国23-27
- 3.1 中苏关系破裂23-24
- 3.2 反对苏联霸权主义24-25
- 3.3 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25-27
- 第4章 苏联——需要与之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国家27-32
- 4.1 关系正常化的步骤27-29
- 4.2 历史性的会晤,“俄国观-苏联观”的集中表述29-32
- 第5章 解体的苏联——中国的借鉴32-37
- 5.1 密切关注苏联东欧的剧变32-33
- 5.2 对苏联解体的评述33-34
- 5.3 南巡与告诫34-37
- 结语37-39
- 致谢39-40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40-41
- 参考文献41-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敬胜;;论邓小平“两个飞跃”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汪青松;;邓小平企业管理实践与理念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李正华;;邓小平、陈云的改革思想比较[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4 周新城;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大问题——科学地研究苏联演变问题的重大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胡安全;;新时期中共党内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胡安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意识的嬗变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王新建;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宽广视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马小林;刘沧海;;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开琼;;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及增进民族团结的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王心月;;邓小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文荣;;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程淑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本质要求[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廖胜华;;科学发展观地域化的广东类型[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4 黄卫平;郑超;;经济特区的政治逻辑——献给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彭先兵;倪新兵;;基于东莞看实施“和谐共享战略”建设幸福广东的路径[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雅儒;;论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程中原;;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平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正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冯静;;关于避免收入两极分化的政府责任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6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长征;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角下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张宇;邓小平交通思想探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孙进;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彭卫;邓小平对外经贸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储著源;邓小平农村现代化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姚爱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绍伟;论国企改革中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牟新慧;新疆中苏文化协会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9 张玉侠;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东正教因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10 桂娟;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3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9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