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9-21 21:2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自然观 美丽中国


【摘要】: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结合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历史的梳理,从远古时代的神话自然观、有机整体论自然观、基督教神学自然观以及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研究剖析中,认识到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顺应历史的发展,深厚的历史根基是马克思自然观产生的渊源与始基。马克思自然观在历史源流基础上,让自己的理论走的更深、更远,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自然观的超越,总结出自己在自然观领域的独特见解。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思想的形成,超越了传统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局面,开创了实践的思维范式,实现了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变革,为人类摆脱生态文明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现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思想古已有之,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曾经也是指导我国封建制社会的思想渊源。自然界和人的紧密相连、具有不可分离的特性,不仅在古代我们追求的是天、地、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圆满,在今天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依然有着如此的愿景。人类的生活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联的,浑然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倡导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美丽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研究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是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有意义的学科。近代大工业生产以来,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突飞猛进,但也出现了很多的世界性问题,比如能源在不断的枯竭、环境在日趋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的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在日渐恶化,这促使马克思自然观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视人们的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新的生态概念,表达了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党顺应人民的期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的生活环境保留一方净土,从而以自身的内在力量促进经济的发展,“美丽中国”既是蓝图,也是路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治国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实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的蓝图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马克思自然思想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 自然观 美丽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X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引言8-10
  • 一、马克思之前自然观的历史考察10-17
  • (一) 远古时期的神话自然观10-11
  • (二) 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11-13
  • (三)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13-15
  • (四)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15-17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逻辑历史17-22
  • (一) 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7-19
  • (二) 马克思自然观的逻辑进程19-22
  •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变革22-30
  • (一) 从本体论角度揭示自然对人的先在性22-23
  • (二) 从实践论角度揭示人与自然的一致性23-27
  • (三) 从价值论角度揭示自然是人同社会完成的本质的统一27-30
  • 四、马克思自然观与美丽中国建设30-35
  • (一) 自然的先在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物质前提30-31
  • (二) 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基础31-33
  • (三) 人的“乐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宗旨和目标33-35
  • 参考文献35-37
  • 后记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乐;;马克思自然观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年01期

3 邓晓臻;;马克思自然观的文本探究——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世界观的关系问题[J];理论月刊;2011年06期

4 冯雷;;日本学者岛崎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5 邓晓芒;;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生态主义探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1期

6 吴琼;;浅析马克思神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金田;2013年12期

7 冯飞龙;;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J];求实;2009年10期

8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05期

9 李怀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12期

10 闫顺利;敦鹏;;马克思与怀特海过程思想比较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896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96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8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