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9:1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如火如荼开展的城市化建设主要以规模扩张为特征。通过积极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和吸纳更多农业人口加入城市户籍,城市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新增城市人口,指代在户籍意义上已经获得市民资格并在城市长期居住的人。这种快速扩张的城市化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诸多体现人文素养的“人”自身内容的建设遭到忽视。新增城市人口一方面不再是纯粹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利于“市民化”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其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仍带有传统的旧迹,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成为叶南客所谓的“边际人”。以往的研究各自从“现代性”、“角色转型”、“文化适应”、“再社会化”等视角展开。其局限在于:其一,存在“二元论”的理论假设和价值判断,即一开始就将农民群体置于不利位置;其二,以都市社会与市民群体作为发展的参照系,低估了人对自我发展的内在期盼以及发展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蕴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它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本质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为理论归宿,确立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明确了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新增城市人口迈向“市民化”的现实道路。因此,在社会学的视阈里,“市民化”是新增城市人口获得市民身份后适应城市并具备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而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里,“市民化”是新增城市人口寻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表现,体现了现实性与超越性、合理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关照下审视当前新增城市人口发展状况,既有积极的方面:优秀传统品质的延续,民俗文化生活的部分保留,以及初步“市民化”的实现;又存在思想观念更新较慢、文明素养相对较低、基本技能比较欠缺、心理适应不良等问题。人学视阈中的“市民化”宣示着人的自由自觉性、全面性、社会性和现实性,而这些特性又在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人格特质等方面得以完整呈现。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由保守封闭向开放理性转变;2.生活方式由乡土习俗向城市风格转变;3.社会参与方式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4.人格特质从乡村人格向都市人格转变。当前,探讨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为基本前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目标指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社会支持与主体性构建相结合原则,从城市精神培育、制度创新、载体支撑、自我增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新增城市人口 “市民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C9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10-12
-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12-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2.3 研究评价15-17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7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17-18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18-20
- 1.5.1 创新之处18-19
- 1.5.2 不足之处19-20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研究理论之基20-28
- 2.1 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链条20-23
- 2.1.1 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20-21
- 2.1.2 思想核心:人的本质论21-22
- 2.1.3 理论归宿: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22-23
- 2.2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理论关照23-25
- 2.2.1 确立了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23
- 2.2.2 明确了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价值目标23-24
- 2.2.3 提供了新增城市人口迈向“市民化”的现实道路24-25
- 2.3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目标25-28
- 2.3.1 具有“自由个性”的人25-26
- 2.3.2 实现普遍交往的人26
- 2.3.3 素质全面协调的人26-27
- 2.3.4 具备“公共精神”的人27-28
- 第三章 当前新增城市人口发展状况分析28-35
- 3.1 延续与转变:新增城市人口呈现的积极方面28-29
- 3.1.1 传统优秀品质的延续28
- 3.1.2 民俗文化生活的部分保留28-29
- 3.1.3 初步“市民化”的实现29
- 3.2 滞后与失调:新增城市人口存在的基本问题29-35
- 3.2.1 思想观念更新较慢29-31
- 3.2.1.1 封闭保守29-30
- 3.2.1.2 安于现状30
- 3.2.1.3 封建迷信30-31
- 3.2.2 文明素养相对较低31-32
- 3.2.2.1 言行不文明31
- 3.2.2.2 生活习惯不良31-32
- 3.2.2.3 法治意识缺失32
- 3.2.3 基本技能比较欠缺32-33
- 3.2.3.1 职业技能单一32-33
- 3.2.3.2 现代生活技能缺乏33
- 3.2.4 心理适应不良33-35
- 3.2.4.1 城市归属感缺失33-34
- 3.2.4.2 主观幸福感不强34-35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内容和要求35-45
- 4.1 思想观念由保守封闭向开放理性转变35-37
- 4.1.1 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创新35-36
- 4.1.2 从安于现状走向积极进取36
- 4.1.3 从礼俗意识走向法治观念36-37
- 4.1.4 从封建迷信走向崇尚科学37
- 4.2 生活方式由乡土习俗向城市风格转变37-40
- 4.2.1 生活安排的散漫无序走向条理规范37-38
- 4.2.2 人际交往的“熟人”倾向走向多元交往38-39
- 4.2.3 职业身份的相对固定走向流动多变39
- 4.2.4 休闲娱乐的传统保守走向时尚高雅39-40
- 4.3 社会参与方式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40-42
- 4.3.1 从消极参与走向积极参与40-41
- 4.3.2 从自发状态走向组织化参与41-42
- 4.4 人格特质从乡村人格向都市人格转变42-45
- 4.4.1 从“安于本分”到重视个性自由42
- 4.4.2 从“宿命论”到强调自我价值实现42-43
- 4.4.3 从“物质至上”到追求精神富庶43-44
- 4.4.4 从“礼俗为先”到讲求公平效率44-45
- 第五章 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途径45-53
- 5.1 指导思想45-46
- 5.2 实施原则46-47
- 5.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46
- 5.2.2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46-47
- 5.2.3 坚持社会支持与主体性构建相结合原则47
- 5.3 具体措施47-53
- 5.3.1 促进观念转变,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47-48
- 5.3.1.1 政府管理体现人文关怀48
- 5.3.1.2 加强对市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48
- 5.3.2 加快制度创新,,创造有利发展的社会环境48-50
- 5.3.2.1 完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公平就业49
- 5.3.2.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基本权益49-50
- 5.3.3 依托有效载体,加强规范、示范和教育作用50-52
- 5.3.3.1 改革和完善社区管理50-51
- 5.3.3.2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51
- 5.3.3.3 发挥大众传媒教育引导作用51-52
- 5.3.4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增能52-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金洲;;“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2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文军;黄锐;;超越结构与行动:论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出路——以上海郊区的调查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韩庆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5期
5 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6 李汉宗;;血缘、地缘、业缘:新市民的社会关系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J];学术月刊;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931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3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