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视角 女性解放
【摘要】: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席卷全球,女性解放与性别平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女性为实现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女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实践的变化推动着理论的探索。女性主义理论也在实践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不管在研究范围还是研究层次上,女性主义理论研究都日趋成熟。但是,在女性主义发展的历程中从来不缺少质疑和批评,其中就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者关于性别歧视和父权制的存在的看法是多疑的、幻想的,女性已经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然而,事实上,女性并没有与男性实现真正平等,只是女性被压迫的外在表现更为隐蔽、更难以察觉。这就是女性主义所指的“看不见的奴役”。“看不见的奴役”是广泛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的产物。女性主义者认为之所以存在“看不见的奴役”的现象,是因为一股外在的力量将女性排除在主流生活之外,视她们为“他者”、“第二性”。这股力量——男性——构建男性话语体系,将男性意识形态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女性不得不接受这一话语体系,运用男性视角观察世界,默许已设定的女性被压迫的地位。因而,要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就必须对女性主义的基本认识论进行思考,必须通过女性自己的眼睛去看外在世界,以女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世界。作为女性主义认识论流派之一,女性主义立场论伴随着第二、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产生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脱胎,在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思想中汲取营养。当我们深入探究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多元主体性、强客观性、知识情境性时,我们可以发现女性主义立场论能够超越单一的女性视角、超越阶级与性别的割裂、超越父权制话语体系,让女性获得一种不同于男性视角的更客观、更全面的新视角,以纠正由男性中心理论机制所导致的认识被扭曲的现象。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家哈特曼曾说:“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其实是同一类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说法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方法上的一致性和理论上的相似性。当然,探讨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不是通常理解的对应性比较,也不是刻意找出两者之间的同与异,更不是将两种差异鲜明的理论进行牵强附会的对比。只是对两种理论做一联系的思考,以便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在客观上发生关系的以及女性主义立场论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从女性主义立场论一诞生就与马克思主义客观上已经发生了关系,从方法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女性主义立场论提供了一种正确无误的方法。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为女性主义立场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甚至可以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女性主义立场论才得以形成与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方法来检视女性主义立场论,发现该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就其贡献而言,女性主义立场论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奠定了女性边缘地位中心化的新基石,启发了中国女性解放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就其局限性而言,女性主义立场论对性别不平等的批判并不彻底,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识简单化,没有考虑妇女劳动问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视角 女性解放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C913.6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2-14
- 1.1.1 问题提出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2.1 国外女性主义立场论的研究状况14-15
- 1.2.2 国内女性主义立场论的研究状况15-16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7
- 1.3.1 论文研究内容16-17
- 1.3.2 论文研究方法17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17-19
- 1.4.1 论文的创新点17-18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18-19
- 第二章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基本释义19-46
- 2.1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出场语境19-26
- 2.1.1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历史渊源20-22
- 2.1.2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思想渊源22-26
- 2.2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基本语义26-46
- 2.2.1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语义界定26-30
- 2.2.2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语义内核30-39
- 2.2.3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语义特征39-46
- 第三章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46-64
- 3.1 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性46-54
- 3.1.1 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上的不同46-51
- 3.1.2 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性别立场上的不同51-54
- 3.2 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似性54-64
- 3.2.1 女性主义立场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上的一致性55-59
- 3.2.2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一致性59-64
- 第四章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价值思考64-71
- 4.1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贡献64-67
- 4.1.1 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64-65
- 4.1.2 奠定了女性边缘地位中心化的新基石65-66
- 4.1.3 启发了中国女性解放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66-67
- 4.2 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局限性67-71
- 4.2.1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性别不平等的批判并不彻底67-68
- 4.2.2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识简单化68-69
- 4.2.3 女性主义立场论没有考虑妇女劳动问题69-71
- 结束语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凌燕;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批判性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Patricia Smith;王洪偏;;女性主义法学的合法性[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北川东子;刘姗姗;;从孤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世界——作为方法论的东亚女性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5期
4 李相华;崔鲜香;;女性主义对领导力和权力概念的重新界定[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朱晓佳;;一缕女性主义哲学之光——《女性主义哲学指南》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6期
6 唐热风;“女性主义哲学和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召开[J];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01期
7 Martha Chamallas;王新宇;;以过往为序——新旧女性主义及其法律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01期
8 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9 罗萍;略论女性主义诸流派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学刊;2000年06期
10 刘军;女性主义方法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曹剑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知识论[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赖夏菲;;《猫眼》:女性主义和量子力学的完美共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秦坤;;从女性主义视域看郭沫若历史剧中的性别观[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师洋洋;;闪婚的存在合理性——几种新兴视角下的注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静仪;;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谈“男女平等”的现实差距[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南师范大学 王宏维;女性主义哲学对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书评人 孟林;用两性对话方式探讨女性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刘维维;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坐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兵;女性主义万花筒中缤纷的生活[N];中国妇女报;2013年
5 丁宁;女性主义不是一种时髦标签[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女性之思 敲开经济学之门[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小冯;你了解女性主义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女性主义的跨文本写作与阅读[N];文学报;2005年
9 肖巍;女性主义对于科学世界的改变[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元龙;女性主义的多样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丽;女性主义法学的自我反思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邢桂敏;1900-1981年的中东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朱晓映;[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刘笑言;走向关怀[D];吉林大学;2013年
7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新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图书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要素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素欣;男性角色的缺失与存在-《小妇人》的女性主义分析[D];河北大学;2014年
3 艾亚南;《女洗手间》中女性空间的阐释[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倩;从女性主义叙事学来解读《欢乐之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才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法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向娟;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许琪;《离岸》女性主义文体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富丽;中西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戴露;个人自拍史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邓菲;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女性音乐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6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3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