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更多相关文章: 类本质 马克思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 社会存在物 感性存在 本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 生命活动 真正意义 类存在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类本质 马克思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 社会存在物 感性存在 本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 生命活动 真正意义 类存在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热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秀伟;;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对我国当代的启示[J];学理论;2011年17期
2 张青兰;;主体问题的存在论本质——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3 陶庭马;;论马克思异化观的转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求实;2011年08期
4 赵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探析——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郭佳;;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吕海彦;;试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学理论;2011年17期
7 赵华灵;;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意义[J];前沿;2011年12期
8 沈斐;;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张金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J];理论建设;2011年03期
10 丁泽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论探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衍社;;发生本质论:探讨人的本质的新思路[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戴劲;;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存在论上的差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元永浩;;实践概念与历史概念的解释循环——论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朱立元;张瑜;;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的新神话——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兼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魏义霞;;人的存在与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康兰波;;“类”: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环节[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高湘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探析[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宫敬才;;人学公式的误读及其后果——劳动人道主义概观[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雯雯;赵华朋;高礼增;;浅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自由的关系[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邹广文;;文化理想与文化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精神[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 林锋;“类本质异化”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吗[N];光明日报;2006年
2 程伟礼 戴雪梅;全面开发人的本质力量[N];文汇报;2006年
3 曾致;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聂锦芳;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N];光明日报;2005年
5 郭旭;浅论人的全面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楚雄州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所 罗国蕊;科学发展观是充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黄森林;由多媒体戏剧看戏剧本质力量的提升与削弱[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刘增惠;马克思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李大庆;感性质量管理激活产业优势[N];天津日报;2007年
10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韩淑芳 王宝平;做好讲解工作 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凤;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D];吉林大学;2010年
2 马建青;异化理论与马克思思想的历史目的之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5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6 柴婷婷;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8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9 陈曙光;以人为本“元”论[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徐钊;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三维向度[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玲;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少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邵煜;扬弃与建构: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异化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车子明;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刘栋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解析[D];郑州大学;2011年
6 于洋;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7 王艳艳;从“类”的异化到“类”的解放[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卫华;回到“感性的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付威;从抽象的“类概念”到实践的“类生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小涵;费尔巴哈人本学与马克思的实践人本学的内在联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3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5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