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论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和平共处 和平与发展 新安全观 和谐世界 中国梦
【摘要】: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为了新生的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论以及具体策略,这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追求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安全问题,如何和平共处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经典作家的理论出发,采用比较法、阶级分析法、文献法探求和平共处的理论来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期待给人类社会关注的和平问题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诞生于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的思想,受俄国先辈和平主张的启迪以及西方社会的民族国家主权理论的影响。列宁和平共处思想虽然从表面看来似乎是比较分散和零乱,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完整,主要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原则和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和平共处思想。除此之外,列宁所坚持的和平共处思想中还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原则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共处思想被中国共产党所借鉴、运用和发展,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运用和平共处的思想处理国际事务,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不断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
【关键词】:和平共处 和平与发展 新安全观 和谐世界 中国梦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21;D6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目的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新意13-15
- 1.2.1 国内研究动态13-14
- 1.2.2 国外研究动态14-15
- 1.2.3 论文新意15
- 1.3 论文研究方法15-17
- 第二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17-23
- 2.1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7-20
- 2.1.1 苏维埃俄国政治需要稳定17-18
- 2.1.2 苏维埃俄国经济环境急需改变18-19
- 2.1.3 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新兴的市场19-20
- 2.1.4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急需化解20
- 2.2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20-23
- 2.2.1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1
- 2.2.2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对俄先辈的和平主张和理念的创新21-23
- 第三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23-29
- 3.1 政治上的和平共处思想23-24
- 3.2 经济上的和平共处思想24-25
- 3.3 军事上的和平共处思想25
- 3.4 和平共处思想的原则25-26
- 3.5 和平共处思想的方法26-27
- 3.6 和平共处的手段27-29
- 第四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29-48
- 4.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9-31
- 4.1.1 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贡献29-30
- 4.1.2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成功实践30-31
- 4.2 “一国两制”构想与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31-34
- 4.2.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2-33
- 4.2.2 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33-34
- 4.3 新安全观视域下的和平共处思想34-37
- 4.3.1 进一步发展和平共处思想35-36
- 4.3.2 “一国两制”的内涵及理论体系得以拓展与丰富36-37
- 4.4 坚持不懈走和平发展道路37-41
- 4.4.1 “和谐世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38-39
- 4.4.2 在和平发展中携手各国共同前进39-41
- 4.5 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发展41-48
- 4.5.1 “中国梦”的提出及蕴含的其和平共处思想41-43
- 4.5.2 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实践43-48
- 第五章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长峰;;从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承与发展[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2 孙建社;;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3 李军;;列宁的“和平共处”理论与地缘战略[J];法制与社会;2008年22期
4 俞新天;;“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5 姜红;李永强;沈海涛;;论朝鲜半岛和平共处的实现与保障[J];东北亚论坛;2014年05期
6 齐鹏飞;;中越陆地边界谈判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再认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03期
7 于子洋;高世鹰;;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述论[J];才智;2015年06期
8 孟新奇;;从“一国两制”看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陈华杰;;和平发展:和平共处 和而不同 和谐世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一平;罗文春;;转型时期的外交:1975年的中泰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志平;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D];广西大学;2013年
2 王坤;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6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9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