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权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0:0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人权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人权 社会本质 人权实践


【摘要】:马克思的人权观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和德国古典法哲学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人权观的局限和狭隘。马克思的人权观是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以及他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发表的三篇文章是马克思人权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研究和探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人权观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开始由精神层面转向政治解放的探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为代表,标志着马克思的人权观走向成熟,揭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生产关系,指出只有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全体公民的人权。马克思的人权观的本质内涵是分工、所有制、异化劳动与人权,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权,马克思人权观的理论特质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以及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我们正是要透过现象去分析、探究马克思人权观的这些本质内涵和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马克思的人权观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权理论,丰富了我国的人权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 人权 社会本质 人权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4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8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8-9
  • 第三节 文献综述9-12
  • 一、国内研究现状9-10
  • 二、国外研究现状10-12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2
  •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12-14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权观的演变和发展14-28
  • 第一节 马克思人权观产生的历史背景14-15
  • 第二节 马克思人权观的理论来源15-18
  •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人权思想15-17
  • 二、德国古典法哲学人本主义思想17
  • 三、空想社会主义人权思想17-18
  • 第三节 马克思人权观的演变18-28
  • 一、马克思人权观的初步形成19-22
  • 二、马克思人权观的发展22-24
  • 三、马克思人权观的成熟24-28
  • 第三章 马克思人权观的本质内涵与理论特质28-36
  • 第一节 马克思人权观的本质内涵28-32
  • 一、分工、所有制、人权28-29
  • 二、劳动(异化劳动)与人权29-31
  •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权31-32
  • 第二节 马克思人权观的理论特质32-36
  •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2-34
  • 二、具体与抽象的统一34-35
  • 三、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35-36
  • 第四章 马克思人权观的当代发展36-47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权观36-41
  • 一、毛泽东的人权观36-37
  • 二、邓小平的人权观37-39
  •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权观39-41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人权发展实践41-47
  • 一、当代中国人权状况的概述41-43
  • 二、人权的法律保障43-44
  • 三、当代中国人权的基本特点44-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权观[J];理论学习;2002年07期

2 张翠莉,马迎君;浅析资本主义人权观的局限性[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杜素亭,张允熠;中西人权观源流新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王建华;中西方人权观的哲学辨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屈新儒;中西人权观的差异之处与融合之道[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刘天杰,易双云;论网络对人权观教育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钟枢;;马克思科学人权观的创建历程[J];理论探索;2006年04期

8 钟枢;;论马克思科学人权观的创建历程[J];学术交流;2006年07期

9 屈新儒;;中西人权观差异的历史文化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邓;徐显明;;和谐权——人权观的新发展[J];资料通讯;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耘珠;陈媛媛;;中西人权观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胡亚凡;;两类人权观的比较分析[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寿林;;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4 韩玉胜;曹树彬;;中国特色的人权观与监狱人权保障[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 常健;美国人权观的偏狭与傲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帆;《和谐发展论》:完善传统人权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3 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睿敏;马克思人权观的实践生存论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牛俊友;马克思人权观的哲学思考[D];西南大学;2007年

3 林蒙;张彭春人权观初探[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马克思人权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张东媛;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当代中国刑事辩护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刘亚平;马克思人权观探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年

7 张枫霖;马克思的人权观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8 王心果;有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西方人权观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陆玲;当代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现状与进路[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0 魏联合;中西方人权观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本文编号:996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96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