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地方竞争与区域化

发布时间:2018-07-03 19:50

  本文选题:地方竞争 + 制度环境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体系的基本行为主体(actor)。民族国家的结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当今世界各国的结构体系主要有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两种制度形式,这两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体现了民族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中央政治系统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大脑;中央与地方关系则是国家政治体系的脊柱,地方政治系统是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作为国家次级体系的地方共同体,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提升地方竞争力和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本文沿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路径,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结合甘宁青区域一体化与兰(州)西(宁)经济区的案例,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方竞争与区域化问题进行了政治哲学研究。第一章内容从地方政治或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省级地方政治系统及其与中央的关系模式,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应然角色和当代地方政府的实然角色。政治单一制决定了当代地方政府是政治任命制下的代理人政权,经济联邦主义则决定了当代地方政府又是谋利型政权或经营型政权,按道理和宪法规定,地方政府应该是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这样,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实际是一个复杂利益主体:它同时具有代表中央政府利益、地方公共利益和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利益政府的多重角色。一个代理型+经营型角色的地方政府不能真正代表地方公共利益,其执政行为倾向于短期化。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党和国家政治制度则决定了地方政府职能,政治任命制和干部定期交流制、对地方政府的GDP绩效考核标准等决定地方政府的谋利经营性质和执政短期行为,也决定了地方竞争主体的政府色彩和恶性竞争特征。这些对国家统一市场、地方关系、环境资源保护及地方公共利益造成了长远的腐蚀。政府职能转型与地方民主自治是促进地方间规范竞争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条件。地方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普遍规律,在市场机制、全球化、制度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中国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竞争掺杂了恶性竞争的诸多弊病,需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型与制度环境变革去克服。第二章通过论述竞争的哲学意义,并由此推导出地方竞争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因客观物质条件、制度环境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因素,造成中国各地方竞争力差异及发展差距,特别是西北地区处于明显欠发达状态,竞争力明显不足。就各地方竞争力而言,全国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为四大区域: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现阶段,西部欠发达地区竞争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有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市场机制、制度环境、区域梯度放权政策或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地方竞争力是决定地方竞争效益的重要因素,它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决定的,硬实力中的比较优势,在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区域化通过税收同盟、区域共同市场、区域内部优势互补、规模经济、争取中央资源与政策支持等内容,是提升区域整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971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局部和平:区域组织中的一体化和冲突》提出,区域是基于地理上的关系和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而导致有限数量的国家联系在一起。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Viner)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学术界开始将关税同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于国际政治经济范畴的区域主义,而是是地理位置接壤或接近的若干数量有限的地方之间通过建立组织框架和制度框架,在经济、社会、环保等领域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往联系活动。根据后现代建构主义区域观,人文特征与认知观念是区域化进程的主观精神条件,区域化同时也是是语言塑造的产物。第三章内容论述了政治意义的地方自治与作为经济意义的区域化的关系,界定了地方概念与区域化概念的异同,指出区域经济体系是对行政区经济的突破和超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国内区域一体化并不是政治或行政实体,而是行政区经济与国家统一市场之间的中间环节。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现阶段国家区域发展需要从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入均衡发展战略,其具体体现是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建构区域化,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可以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构区域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区域化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条件,从而把区域一体化从理念规划变成现实经济体系形态。中国中西部新型区域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全球化、制度环境、地方竞争、模仿借鉴、语言塑造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争取中央资源与政策支持的一种积极策略和途径。国内区域化是对国家政治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扬弃,它没有政治和安全功能,但它可以借鉴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组织框架和制度模式,建构具有正式法律约束与奖惩功能的区域合作机制,从而把区域化进程推向成熟、正式和法治的水平阶段。第四章论述小西北甘宁青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区域功能,其战略地位对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国家生态战略屏障、多民族社会结构、资源富集区等特征是甘宁青地区的主要比较优势,是国家进行重点开发与支持的重要动因。根据现阶段条件,兰西经济区是甘青两地首先尝试区域协同发展的启动机制和具体形式,进而为甘宁青区域一体化探索新的合作发展形式。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兰西经济区建设和甘宁青区域一体化化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地处西北的甘宁青多民族地区迫切需要通过建构区域化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来提升地方竞争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兰新经济区的地理范围、具体合作内容、组织结构与制度模式以著名三产化学者贺有利《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和格尔木循环经济区的建议》一文做了初步论证和说明。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枢纽地位、生态战略屏障、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布局四个方面分析,建设兰西经济区极具必要性和重要性,它的顺利推进会对新疆、藏区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示范性影响作用。从地缘市场联系、资源基础、社会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兰西经济区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文进一步对兰西经济区的物质空间形态、经济分工布局与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机制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规划与论证。甘宁青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还存在一些动力、资源和组织成本等限制性因素,需要甘宁青地方政府和中央共同通过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培育经济增长极、制度革新和中央资源与政策支持等措施,来促进兰西经济区建设和甘宁青区域一体化发展。兰西经济区建设和甘宁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不仅可以提升甘宁青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此促进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和为解决好中国西部民族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它还可以对国内其它欠发达地区通过区域一体化途径提升地方竞争力贡献一份典范经验借鉴。
[Abstract]:National state is the basic actor of the world system . The perf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nation stat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
The central and local relation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 and the local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
The local government ' s role in local government cannot truly represent the local public interest , the local government ' s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the local democratic self - gover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promote the local competition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is the main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but it is not a political or administrative entity , but it is the intermediate link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al unity marke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Xinjiang and Tibetan areas ,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Xinjiang and Tibetan areas . It also has a strong feasi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nxi Economic Zone .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Lanxi Economic Area , optimize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 foster economic growth pole ,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central resource and policy support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背景、空间延伸与战略内涵[J];东北亚论坛;2015年05期

2 王在亮;高英彤;;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以东亚一拉美合作论坛为例[J];当代亚太;2014年02期

3 杨光斌;;作为民主形式的分权:理论建构、历史比较与政策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邓慧君;;清到民国时期晋商在甘宁青地区的经商活动[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杨敬宇;聂华林;;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4期

6 刘宝宏;卢昌崇;;晋商为什么衰落?——产权保护视角的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7 班班多杰;;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8 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杨光斌;;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10 马林;杨玉文;;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东北区域合作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于丛乐;;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兰西经济区奋力崛起[N];人民日报;2014年

2 刘鹏;;青海:实施“三区”战略开创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2年

3 吕晟君;邵其珍;;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N];兰州日报;2012年



本文编号:2094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094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