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6:13
本文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研究命题。我们既不能直接沿用传统物权法知识进行分析,也不能纯粹依据现实作出判定。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文本结构上已经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成员集体享有的“所有权”。不过,现行法律、政策至今未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如何才能得以实现。对此,学界至今重视不够,研究成果匮乏。尽管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作为全体集体成员的集合,并非法律主体,,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必要性的理由。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继续提出坚持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的基本方针。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中已出现了未获取或少获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体成员。殊不知,伴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这些集体成员几乎丧失了通过参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分配而获取基本生存权保障所需物质资料的机会。对此,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对于弱势集体成员基本生存权保障以及集体成员之间集体土地收益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问题的回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本质,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如何实现对集体土地所依法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对此,法律规制与成员自治的协同作用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基本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则具有统筹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相关法律制度与弥补主要法律机制缺失的兼容优势。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经济安全、经济效益、经济公平为价值目标,研究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为七章;在逻辑上,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第一章),主要探究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与实现现状;第二部分(第二章),从总体上构思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主要探讨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需求、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基本功能、基本原则以及基本体系;第三部分(第三、四、五、六、七章),主要是结合我国实际,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项权能的法律化及实现机制。 第一章“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阐释及实现现状”,乃是通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历史变迁中相关法律、政策的文本分析,厘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探析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现状。目前,尽管法律实际上已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私法上的财产权,但是,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在此背景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主要面临着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规范不足、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过度限制、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流失以及相关法律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法律政策的理性不足、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理念偏差、公权力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不当干预以及乡村文化的退化等方面。 第二章“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总体构思”,旨在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本质上,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利益属于所有者的物质利益。在当代,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仍然是现实的需求。以法律机制为视角研究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具有突出的兼容优势。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需要建立起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经济安全和实质公平为主的价值体系;在价值目标的指导下,生成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当然,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与基本功能的实现,需要坚持法律规制与乡村自治协调、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导互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均衡等基本原则,并以此指导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建设。 第三章“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与决策”,旨在探究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以及相关决策的形成与实施机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是成员集体,在事实上则是全体集体成员。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确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必要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较之于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的诸多优势,最适宜成为法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同时,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建立起来前,仍然具有替代价值。在此模式之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相关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应当由集体成员参与的民主会议机制形成,由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执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一般事项则由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决定并实施。 第四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旨在探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有效利用集体土地的权利及其实现的法律机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同样享有直接利用集体土地的权利。这项利用权的实现承载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应当从不同类型集体土地所负担的价值与功能差异出发,探讨多样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形式。此外,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与股份制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通过股份制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利用权,同样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第五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收益权的实现”,旨在建立集体土地上所有者收益的实现与公平分配的法律机制。收益权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依法享有的获取集体土地收益的权利。成员集体、集体成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中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成员集体既要在对外关系中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也要基于在集体范围内供给公共产品的需要而参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分配;集体成员则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中享有收益权。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既需要在立法上将该权利法定化,也需要建立以集体成员主导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分配机制。 第六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处分权的实现”,主要探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否享有处分权以及如何实现处分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处分权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之处分权能的法律化。在现代法治社会,即使集体土地所有权负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也不能以此否定处分权存在与实现的必要性。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同样应当享有处分权。集体土地处分权的实现,既需要法律从行使主体、行使方案、行使边界、行使方式等方面予以保障,又需要加强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当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处分权的实现,必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改革过程。 第七章“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旨在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相关法律机制。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的权利来源。尽管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原因和类型较多,但是,政府公权力和农村集体组织是最典型、最主要的妨害力来源。对政府公权力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防治,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增强政府行为的可识别性以及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对农村集体组织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防治,则需要明确农村集体组织的权责利、建立集体成员主导的综合监督机制、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直接诉讼制度、集体成员代表诉讼制度、支持诉讼制度,构成了通过司法途径排除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权利实现 适度干预 收益分配 处分权实现 妨害排除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32
【目录】:
- 内容摘要4-7
- Abstract7-16
- 绪论16-28
-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16-18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研究现状述评18-24
- (一) 研究现状综述18-21
- (二) 现有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21-24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限定24-28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24-25
- (二) 本文研究的基本限定25-28
- 第一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阐释及实现现状28-68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变迁28-34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孕育(1949 年至 1953 年)28-30
- (二) 事实意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形成(1953 年至 1958 年)30-31
- (三) 事实意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1958 年至 1978 年)31-32
- (四) 法律文本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1978 年至今)32-34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性质34-48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之观点介评与启示34-38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私法上的财产权38-42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负有“社会义务”的财产权42-48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立法概况48-51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双重性48-49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的明确性49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有限性49-50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50-51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困境及成因51-68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困境51-60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之困境成因60-68
- 第二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总体构思68-109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及其所有者利益68-77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物质利益68-73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中的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利益73-77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需求与法治路径77-85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现实需求77-80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路径选择80-82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改革的优势与预期82-85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与基本功能85-100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之价值目标与基本功能界定85-89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89-95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功能95-100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原则100-104
- (一) 法律规制与乡村自治协调100-101
- (二) 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导互动101-103
- (三) 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均衡103-104
- 五、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体系104-109
- 第三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与决策109-137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109-115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的基本模式109-112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的模式比较112-114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的优先方案114-115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115-127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优选115-121
- (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完善121-127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决策的形成与实施127-137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决策的形成127-134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决策的实施134-137
- 第四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137-153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及其实现基础137-140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137-139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基础139-140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基本使命140-144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政治使命140-142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经济使命142-143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的社会使命143-144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的实现形式144-148
- (一) 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权实现形式144-146
- (二) 集体农用地的利用权实现形式146-147
- (三) 集体未利用地的利用权实现形式147-148
- 四、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利用权实现——以股份制改革为分析中心148-153
- (一) 集体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148-150
- (二) 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基本路径150-151
- (三) 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的若干思考151-153
- 第五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收益权的实现153-180
- 一、 集体土地收益权及其主体权益153-159
- (一) 集体土地收益权及其制度价值153-156
- (二) 集体土地收益权主体的评判标准156-157
- (三) 集体土地收益权主体的收益权利157-159
- 二、 成员集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实现159-170
- (一) 成员集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实现159-166
- (二) 成员集体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分配与使用166-170
- 三、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170-180
- (一)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法定化170-172
- (二)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机制172-178
- (三) 集体成员的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限度178-180
- 第六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处分权的实现180-202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及其基本特征181-185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及其立法181-183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的基本特征183-185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保障185-191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主体185-188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方案188-189
- (三)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边界189-190
- (四) 集体土地处分权行使方式190-191
- 三、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191-200
- (一)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理念191-192
- (二)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实体监管规则192-198
- (三)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监管程序198-200
- 四、 集体土地处分权实现的展望200-202
- 第七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202-227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与妨害排除202-204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202-203
- (二) 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成因203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类型203-204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妨害排除方式204-206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妨害排除方式多元化204-205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妨害排除的主要方式205-206
- 三、 政府公权力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防治206-212
- (一) 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206-208
- (二) 政府行为的可识别性208-209
- (三) 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209-212
- 四、 农村集体组织妨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防治212-215
- (一) 农村集体组织的权责利212-213
- (二) 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信息披露制度213-214
- (三) 集体成员主导的综合监督机制214-215
- 五、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诉讼制度215-227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直接诉讼制度215-218
- (二) 集体成员代表诉讼制度218-221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支持诉讼制度221-227
- 结论227-233
- (一) 本文的基本观点227-230
- (二) 本文的主要创新230-231
- (三)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231-233
- 参考文献233-248
- 后记248-25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50-2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宏光;曹达全;;公私法划分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陈晓军;;我国土地二元所有制的失衡与立法矫正[J];北方法学;2010年06期
3 戴维·杜鲁贝克,王力威,潘汉典;论当代美国的法律与发展运动(上)[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4 J.H.梅里曼,D.S.克拉克,L.M.弗里德曼,俗僧;“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特性[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5 麻渝生;苏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演变、问题及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6 杨继瑞;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所有制和合作社若干论述的辨析[J];财贸研究;1991年04期
7 杨代雄;乡土生活场域中的集体财产:从权力到权利[J];当代法学;2005年04期
8 王利民;;我国公有权制度的物权法构建[J];当代法学;2006年02期
9 王成稼;;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与公有制概念翻译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10 刘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正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未名;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