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4:05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任何社会都会有集体行动,有集体行动就会有合作的需求及其组织化体现,民间组织的产生便不可避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伴随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等浪潮扑面而来。对于20世纪晚期出现的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萨拉蒙认为其意义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晚期的意义。西方民间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福利国家危机和全球环境危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反观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民间组织迅速成为新的社会现象而为人们所瞩目,民间组织在跌跌撞撞中开始发育、逐步成长并走向繁荣。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规模、质量必将迭生变化,而作为唯一的执政党,我们党必须在把握民间组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领导、有序引导民间组织的发展,舍此别无他途。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以民间组织的内涵特征、价值功能等为着力点,循着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在深入洞悉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对革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进行了集中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回顾了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状况,并指出了研究的成效和不足,最后提出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重点,指出文章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在对民间组织的一般原理进行纵深剖析的基础上,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联及二者的互动模式。而后,分别对革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个历时性的认识。最后,提出密切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正文共分六章,基本思路是:第一章阐释民间组织的一般原理。以问题为导向,探讨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应当紧紧围绕民间组织破题立论。民间组织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该如何区分民间组织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概念;民间组织为什么会产生,民间组织存在的价值功能何在;民间组织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这些都是本章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把握民间组织的本质,本文才会有充足的立论依据。第二章开始对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产生及互动模式进行探讨。从本源角度讲,最初的政党具有民间组织的基本特征。政党逐渐介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成为民主政治的主要支撑之后,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价值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在多元性、异质性的社会生态中,政党与民间组织这两种合作、竞争、冲突等不同状态杂糅并存的社会组织,基于各自的生存逻辑和运行规律,承担着或同或异的功能作用和价值使命,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互动关系类型。第三章着力探讨革命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社会生态的产物,不可能不受深渗透到社会结构骨髓里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影响着党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党与社会关系的处理。革命时期,基于革命战争压力和自然惩罚机制,党对民间组织持“存在就是胜利”的基本态度,不遗余力利用民间组织介入革命事业。这个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类型是互利共生,党对民间组织的领导手段基本是非权力影响力。反思这一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主要得出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民间组织问题上倾尽心力,积累了与民间组织打交道的丰厚经验。另一方面,革命时期党对民间组织的理念、政策、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具体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如权力目标决定下的有限利用、民间组织价值体现的偏颇、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倾向等。第四章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造就的单调的利益格局中,社会的发展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新中国建立后,为根除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城乡基层政权进行系统改造。与政权建设几乎同步进行的工作是,党对旧的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组织的重新定调,体现在行动上是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既有社会组织的清理整顿。经过这样的社会重建和政治改造,党与民间形成了隶属型关系。反思这一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总体性社会”是一个重要分析视角。在肯定其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计划经济时期党所形成的对民间组织的思想观念、政策方针以及体制机制,对改革开放后党处理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的巨大影响。第五章剖析社会转型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阶段对党的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中国社会转型的运行逻辑,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威对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社会转型期党的社会整合遭遇了多重困境。这一时期民间组织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但“双重性”的基本属性制约了民间组织的有效发展,导致执政党和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依赖和利用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尽管中国共产党对民间组织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当前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尚未完全定型,长远来看要形成领导-合作的关系模式。第六章提出密切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从管理到治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最明显的区别。当作为被管理对象的民间组织跃升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换要求执政党、政府和民间组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完成。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党的领导,因此要坚持政党领导原则;执政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权力,因此要坚持权力制衡原则;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要通过法律予以协调,因此要坚持法治原则;西方执政党处理与民间组织关系经验较为成熟,因此要坚持交流互鉴原则。最后,提出密切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若干对策建议。政党有符号资源和权力体系的组织优势,民间组织有社会需要的生存依据和轻便灵活的服务优势,如何将两种优势转化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是执政党的重要课题。因此,执政党要坚持引导和培育并重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有效整合。民间组织也要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间组织 关系 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5;D632.9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导论14-30
  • 一、问题的提出14-15
  • 二、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5-18
  • 三、研究现状概述18-27
  • 四、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27-28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28-30
  • 第一章 民间组织的一般原理30-47
  • 第一节 民间组织的内涵特征30-34
  • 一、民间组织的内涵30-32
  • 二、民间组织的特征32-34
  • 第二节 民间组织的基本理论34-38
  • 一、失灵理论34-35
  • 二、公民社会理论35-36
  • 三、治理理论36-37
  • 四、依存理论37
  • 五、自治组织理论37-38
  • 第三节 民间组织的价值功能38-41
  • 一、民间组织的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38-40
  • 二、民间组织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40-41
  • 第四节 民间组织的演进规律41-47
  • 一、民间组织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1-44
  • 二、文化传统是影响民间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44-45
  • 三、民间组织起源模式的不同直接影响民间组织的后续发展45
  • 四、从对立到合作是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演变的普遍规律45-47
  • 第二章 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产生及互动模式47-63
  • 第一节 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47-52
  • 一、政党与社会的关系47-49
  • 二、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是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延伸49-50
  • 三、社会互动视角下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内涵50-52
  • 第二节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联52-56
  • 一、政党的起源具有民间组织的特征53-54
  • 二、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共通性54-55
  • 三、政党与民间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55-56
  • 第三节 政党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模式56-63
  • 一、社会地位的视角57-58
  • 二、现实状态的视角58-62
  • 三、关系强度的视角62-63
  • 第三章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63-89
  • 第一节 传统政治文化与政党-民间组织关系63-72
  • 一、政治文化与政党63-65
  • 二、政治文化与民间组织65-66
  • 三、传统政治文化对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影响66-72
  • 第二节“存在就是胜利”:革命时期党对民间组织的基本态度72-78
  • 一、政党起源模式的基本理论72-74
  • 二、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74-76
  • 三、革命时期党对民间组织的态度76-78
  • 第三节 互利共生:革命党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类型78-81
  • 第四节 对革命时期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总结与反思81-89
  • 一、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与民间组织打交道的丰厚经验81-84
  • 二、革命时期党对民间组织的理念、政策和做法存在一些问题84-89
  • 第四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89-111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窘境89-90
  • 第二节 政党国家体制:理论脉络与中国实践90-99
  • 一、政党国家体制的理论溯源91-93
  • 二、政党国家体制的中国实践93-97
  • 三、政党国家体制对政党-民间组织关系的影响97-99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生成99-103
  • 一、政权建设与民间组织发展的环境营构99-100
  • 二、党对民间组织的重新定调和清理整顿100-102
  • 三、党与民间组织隶属型领导关系的形成102-103
  • 第四节 对计划经济时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反思103-111
  • 一、在“总体性社会”视角下辩证分析当时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103-105
  • 二、计划经济时期党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倾向105-107
  • 三、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体制和做法对后世影响甚大107-111
  • 第五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111-125
  • 第一节 社会转型理论与中国社会转型111-116
  •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情况111-113
  • 二、社会转型期政党社会整合遭遇的困境113-116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116-119
  •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117-118
  • 二、社会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的基本特点118-119
  • 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119-125
  •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间组织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120-121
  • 二、必须对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121-123
  • 三、党与民间组织的理想关系应该是领导—合作模式123-125
  • 第六章 密切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125-161
  • 第一节 从管理到治理:民间组织发展的战略转换125-131
  • 一、治理要求执政党切实转换对民间组织的思维126-127
  • 二、治理要求政府科学引导民间组织的发展127-128
  • 三、治理要求民间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发挥作用128-131
  • 第二节 密切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基本原则131-136
  • 一、政党领导原则131-132
  • 二、权力制衡原则132-133
  • 三、法治原则133-134
  • 四、交流互鉴原则134-136
  • 第三节 执政党应对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136-161
  • 一、坚持引导和培育并重的方针136-143
  • 二、民间组织的自我完善143-145
  • 三、加强党对民间组织的有效整合145-161
  • 参考文献161-171
  • 后记171-1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历史评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谢晓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三十年:历史、现状与应对[J];东方法学;2011年06期

3 关海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一种历史审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5期

4 刘敏婵;;试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型领导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3期

5 闫东;;西方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功能、类型及变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崔恒展;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刘红凛;;政党的民主功能及其中西差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董励华;;加强党对社会组织领导的思考[J];领导科学;2011年09期

9 杨伟民;;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差异探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金子求;;论公民社会与执政党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新民;[N];学习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子梁;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孔凡义;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忻丽丽;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4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5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