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疏导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18:06
本文关键词:网络民意疏导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传播集平等性、交互性、即时性、超文本性等多种优势于一身的特性使网络日益成为公众自由表情达意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民意表达方式,不仅开辟了民意表达的新渠道,也成为社会公众讨论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使我国开始进入乌尔里希·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危险和潜在威胁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因此探索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疏导网络民意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研究。本文采用概念梳理、理论论证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在厘清概念和描述现象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网络民意疏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疏导策略上。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本选题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宏观层面认识网络民意;第二章从微观入手,详细论述了网络民意疏导的内涵,网络民意不同于传统媒介民意的新特点,网络民意疏导的必要性和作用等;第三章为网络民意疏导的现状及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民意疏导案例,通过对其疏导策略的梳理和评析,把握我国网络民意疏导的现状以及需要注意的新问题;第四章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提炼和升华,重点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网民以及政府四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民意疏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为下一章研究策略的提出做铺垫;第五章集中探讨了有效疏导网络民意的策略,本文从政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制监管方面提出并详尽阐释了疏导网络民意的策略,以期使网络民意向着更加理性、客观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强劲力量。
【关键词】:网络民意 疏导策略 新媒体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综述11-13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1-12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3-15
- 1.3.1 研究目的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3.3 技术路线14-15
- 2 网络民意疏导概述15-22
- 2.1 网络民意疏导的内涵及实质15-16
- 2.1.1 网络民意的概念15-16
- 2.1.2 网络民意疏导的内涵及实质16
- 2.2 网络民意对传统媒介民意的变革16-19
- 2.2.1 表达主体由“精英”到“草根”17
- 2.2.2 表达途径由单向到互动17-18
- 2.2.3 表达内容由间接到直接、由单一到多元18
- 2.2.4 表达时效由延迟到即时18-19
- 2.3 网络民意疏导的作用19-22
- 2.3.1 拓展我国的民主渠道19
- 2.3.2 维护公民的媒介接触和话语表达的权利19-20
- 2.3.3 有利于排遣社会压力20
- 2.3.4 弥补传统媒体民意表达的缺陷20-22
- 3 网络民意疏导的现状及案例分析22-34
- 3.1 网络民意疏导的现状22-24
- 3.1.1 政府疏导网络民意的政策导向和主要方式22-23
- 3.1.2 媒体疏导网络民意存在双面性23-24
- 3.1.3 网络民意疏导的网民现状24
- 3.2 网络民意疏导案例分析24-34
- 3.2.1 成功案例——广东增城群体性事件24-27
- 3.2.2 失败案例——故宫“三重门”事件27-29
- 3.2.3 成败参半案例——宁波PX事件29-34
- 4 网络民意疏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4-41
- 4.1 网络民意疏导中存在的问题34-38
- 4.1.1 不疏不导,网络民意被堵塞34
- 4.1.2 只疏不导,网络民意被过度放任自流34-35
- 4.1.3 网络虚假信息泛滥35-36
- 4.1.4 传统媒体的失语和回避36-37
- 4.1.5 政府反应迟缓,信息发布不及时37
- 4.1.6 利用电子政务疏导网络民意的有效性不足37-38
- 4.2 网络民意疏导中所存问题的成因38-41
- 4.2.1 网络媒体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38-39
- 4.2.2 政府缺乏疏导网络民意的制度和经验39
- 4.2.3 网民的道德意识和媒介素养较低39-41
- 5 网络民意的疏导策略41-49
- 5.1 加强网络媒体对网络民意的疏导41-42
- 5.1.1 加强自律,为网民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41
- 5.1.2 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疏导网络民意41-42
- 5.2 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民意的疏导42-44
- 5.2.1 大胆发声,发挥民意疏导的公信力和感染力42-43
- 5.2.2 传统媒体上网,拓展与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43-44
- 5.3 形成政府疏导网络民意的常态化机制44-46
- 5.3.1 广开言路,正视网络民意44
- 5.3.2 坦诚交流,及时公开信息44-45
- 5.3.3 依托电子政务,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45-46
- 5.4 提升网民的道德自律和认知自省46-47
- 5.4.1 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46
- 5.4.2 引导网民进行自我管理46-47
- 5.5 网络民意疏导的辅助手段47-49
- 5.5.1 建立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民意检测机制47
- 5.5.2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推行网络实名制47-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2-53
- 致谢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德万;黄南珊;;西方当代“话语”原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王来华,林竹,毕宏音;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J];新视野;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程小旭;[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民意疏导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