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善治视角中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2:12

  本文关键词:善治视角中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部分地区生活水平已跃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在物质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雾霾问题、饮用水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分别对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连年不断,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和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也将在我们身边出现。目前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探讨比较多,而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探讨却相对较少,仅有的分析也没有深入到背后的环境问题,解决的对策也比较单一。本文从环境问题入手深入分析环境群体性的成因,借鉴临港工业发达的北仑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些做法,结合治理理论系统全面提出可行性措施,跳出其他学者就环境群体性事件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模式,对于其他地区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选题的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善治概念理论。阐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特点,治理与善治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系统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包括直接、间接和深层原因。第四部分为以临港工业发达的宁波北仑为例阐述目前地方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上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善治路径。对照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经验,分别从善治的目标:合法、回应、效率、法治、责任、透明、民主(参与)等不同纬度提出系统的治理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善治 环境群体性事件 环境问题 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07;X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2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9
  •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19-20
  • 1.3.1 研究内容19-20
  • 1.3.2 创新点20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0-22
  • 1.4.1 研究思路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2
  • 2 环境群体性事件特征及相关概念理论22-28
  • 2.1 相关概念22-23
  • 2.1.1 环境22
  • 2.1.2 群体性事件22
  • 2.1.3 环境群体性事件22-23
  • 2.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23-25
  • 2.3 治理与善治理论25-26
  • 2.4 善治理论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适用性分析26-28
  • 3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28-41
  • 3.1 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28-30
  • 3.1.1 环境污染或风险损害了民众的权益28-29
  • 3.1.2 环境权益救济渠道不畅29-30
  • 3.2 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30-34
  • 3.2.1 信息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使用30
  • 3.2.2 公民环境权意识的不断增强30-31
  • 3.2.3“法不责众”的传统文化影响31-32
  • 3.2.4 项目规划选址不合理32
  • 3.2.5 环保产业和治理技术滞后32-33
  • 3.2.6 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缺位33-34
  • 3.3 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34-41
  • 3.3.1 唯GDP增长为地方政府考核的标准34-35
  • 3.3.2 压力型体制下政府财政压力大35-36
  • 3.3.3 政府环境责任内部问责机制不健全36-37
  • 3.3.4 环境法律标准不完善37-39
  • 3.3.5 政府公信力的丧失39-40
  • 3.3.6 缺乏项目落户生态补偿机制40-41
  • 4 宁波市北仑区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案例分析41-54
  • 4.1 区域基本情况及治理取得的成效41-42
  • 4.2 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做法42-49
  • 4.2.1 加强环境信访治理42-43
  • 4.2.2 加强新项目落户管理43-44
  • 4.2.3 投资巨额资金全面治理污染44-45
  • 4.2.4 构建“三化一多”全方位立体式的环境监管新模式45-47
  • 4.2.5 突出环境风险防控管理47-48
  • 4.2.6 加大培育环保NGO48-49
  • 4.3 当地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目前存在的问题49-54
  • 4.3.1 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49
  • 4.3.2 部分项目规划拆迁不及时49-50
  • 4.3.3 公众企业环保素养不高50-51
  • 4.3.4 环境监测不全面不稳定51-52
  • 4.3.5 一线监管力量不足52-54
  • 5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善治路径54-74
  • 5.1 完善科学发展顶层设计,提高政府合法性54-57
  • 5.1.1 建立以绿色GDP为考核内容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54-55
  • 5.1.2 完善事权和财权相一致的财税管理体制55-57
  • 5.2 加强环境信访管理,提高政府回应性57-59
  • 5.2.1 畅通环境污染信访投诉渠道57-58
  • 5.2.2 建立环境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领导包案化解制度58-59
  • 5.2.3 建立环保“110”制度59
  • 5.3 推行数字化环境监管,提高政府效率59-61
  • 5.3.1 建设智慧环保普及移动执法59-60
  • 5.3.2 实施24小时全天候在线监控60-61
  • 5.4 完善和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法治61-65
  • 5.4.1 调整和完善相关环保法律和标准61-62
  • 5.4.2 调整和完善项目落户拆迁法律和标准62-63
  • 5.4.3 建立和完善项目落户的生态补偿法律和标准63-64
  • 5.4.4 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64-65
  • 5.5 完善政府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增强政府责任65-67
  • 5.5.1 转变政府环境管理职能,明确政府职责65-66
  • 5.5.2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官员生态责任追究机制66
  • 5.5.3 完善项目环评审批责任追究终生制66-67
  • 5.6 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67-69
  • 5.6.1 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全民素养67
  • 5.6.2 完善政府环境信息披露制度67-68
  • 5.6.3 全面公开企业环境信息68-69
  • 5.7 引导多元协同参与,提高政府民主69-74
  • 5.7.1 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项目落户环评决策69-70
  • 5.7.2 引导和培育环保NGO积极开展社会外部监督70-71
  • 5.7.3 引导企业普及内部环境监督员制度开展自律71
  • 5.7.4 引入政府环境监管合同外包实施监管市场化71-72
  • 5.7.5 引导网络媒体舆论正面参与环境监督72-73
  • 5.7.6 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进行产业化治污73-74
  • 6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2 张兵;;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04期

3 杨先碧;;科学应对群体性事件[J];生命与灾害;2010年01期

4 余光辉;陶建军;袁开国;李振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对策[J];环境保护;2010年19期

5 荣启涵;;用协商民主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J];环境保护;2011年07期

6 吕欣;;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胡诗妍;隋晋光;王靖亚;;群体性事件风险定量预测预警[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姚冬玉;;群体性事件中新闻媒体的错位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周青;;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10 狄凌峰;;一起突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调处与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292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2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