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3:11
本文关键词:“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城市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城市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活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向前发展,而环境作为人类生存之本,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地和谐,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城市发展的木桶效应中,城中村作为最短板,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最首要的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基于低碳理念,通过深入剖析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及其问题,指出城中村改造的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积极追求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通过剖析城中村现象,以及改造的重难点问题,借鉴低碳社区模式,为城中村改造寻求新的方法,以期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节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节对“城中村”和“低碳社区”的相关概念和内容进行辨析。剖析城中村现象的特征及其改造存在的问题,概述社区的特征及研究现状,为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章节在上一章节对城中村及低碳社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可行性。 第四章节指出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目标、原则、运行机制以及转型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第五章节探讨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基本策略,以及针对城中村转型所具有的特殊性的专项策略,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低碳社区 城中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4.12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序9-13
- 1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13-14
- 1.1.2 低碳城市的发展14-15
- 1.1.3 传统发展模式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15-16
- 1.2 研究现状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6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6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6-17
- 1.3.1 研究目的17
- 1.3.2 研究意义17
- 1.4 论文框架17-19
- 2 “城中村”和“低碳社区”辨析19-39
- 2.1 “城中村”的辨析19-26
- 2.1.1 “城中村”的概念与特征19-22
- 2.1.2 “城中村”存在的积极作用22-23
- 2.1.3 “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23-24
- 2.1.4 “城中村”国内外研究现状24-26
- 2.2 “低碳社区”的辨析26-36
- 2.2.1 低碳社区概念与辨析26-30
- 2.2.2 低碳社区特征与建设内容30-31
- 2.2.2.1 低碳社区的特征30-31
- 2.2.2.2 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31
- 2.2.3 碳足迹与低碳社区31-34
- 2.2.3.1 碳足迹理论31-33
- 2.2.3.2 碳足迹与低碳社区33-34
- 2.2.4 “低碳社区”研究现状34-36
- 2.3 小结36-39
- 3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可行性分析39-47
- 3.1 传统社区模式的弊端39-40
- 3.1.1 社区空间功能过度单一39
- 3.1.2 低密度的城郊住区39
- 3.1.3 差别化的分区模式39-40
- 3.2 城中村与低碳社区的匹配性40-41
- 3.2.1 城中村与低碳社区构成要素相匹配40
- 3.2.2 “城中村”改造意义与低碳社区建设意义相匹配40-41
- 3.2.3 “城中村”交通尺度与低碳社区内部交通尺度相匹配的41
- 3.3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意义41-43
- 3.3.1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41-42
- 3.3.2 促进低碳经济建设42
- 3.3.3 以人为本42-43
- 3.3.4 生态可持续发展43
- 3.3.5 包容性共享43
- 3.4 城中存转型低碳社区的技术支持43-45
- 3.4.1 新能源的使用43-45
- 3.4.2 低碳技术的发展45
- 3.5 小结45-47
- 4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思路47-55
- 4.1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改造主体选择47
- 4.2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目标及原则47-48
- 4.2.1 改造目标47-48
- 4.2.2 改造原则48
- 4.3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运行机制48-50
- 4.3.1 第一阶段——低碳社区规划48-49
- 4.3.2 第二阶段——低碳环境营造49
- 4.3.3 第三阶段——低碳生活方式49-50
- 4.4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重难点50-54
- 4.4.1 居住人口密度大50
- 4.4.2 居住空间的分异性50-53
- 4.4.3 投资回报的缓慢性53-54
- 4.5 小结54-55
- 5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策略55-95
- 5.1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基本策略55-67
- 5.1.1 低碳社区规划55-60
- 5.1.1.1 土地利用模式55
- 5.1.1.2 道路交通系统55-58
- 5.1.1.3 绿地景观设计58-59
- 5.1.1.4 服务设施布局59-60
- 5.1.2 低碳环境营造60-67
- 5.1.2.1 清洁能源与建筑一体化60-61
- 5.1.2.2 绿色建筑设计61-67
- 5.1.3 低碳生活方式67
- 5.2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专项策略67-90
- 5.2.1 适度紧凑型住区——解决多高密度人口的居住需求67-78
- 5.2.1.1 紧凑型住区规划68-72
- 5.2.1.2 紧凑型户型设计72-78
- 5.2.2 混合式居住——缓解居住空间分异性78-85
- 5.2.2.1 在城中村改造中运用混合居住模式的意义79
- 5.2.2.2 混合式居住混合的内容79-80
- 5.2.2.3 混合居住模式的构建80-85
- 5.2.3 工业化住宅——提高生产率85-90
- 5.2.3.1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使用住宅工业化生产的优势85-86
- 5.2.3.2 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策略86-90
- 5.3 以交通系统为例的碳足迹评价90-95
- 5.3.1 社区交通系统的资源消耗90-91
- 5.3.2 交通系统碳足迹的影响因子91-93
- 5.3.3 交通系统碳足迹分析93-95
- 6 结论与不足95-97
- 6.1 结论95
- 6.2 不足95-97
- 参考文献97-99
- 索引99-103
- 作者简历103-107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2 杨靖;张嵩;汪冬宁;;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12期
3 魏立华;李志刚;;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及其改善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2期
4 孟文强;;低碳住区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2011年03期
5 曲少杰,曾楫南;城市住区的生态策略[J];工业建筑;2004年02期
6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张兵;王正;朱超;;城市碳足迹定义与计算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32期
8 许红星;俞鸿;;如何应对“拆迁安置小区问题”[J];社区;2007年04期
9 谢统胜;;德国弗莱堡Vauban社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社区;2007年10期
10 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兵;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