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权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权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权”是中国近代一个重要的政治法律词汇,其对我国近代政治变革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民权”这一词汇出现于封建社会末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动荡骤变之中,“民权”基于客观现状及历史需要登上了历史舞台。“民权”的产生与发展融合了“民主”“民本”“权利”“自由”“人权”“平等”等观念,给当时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时代造就的“民权”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烙印,具体来说就是“民权”内涵具有强烈的可延展性,“民权”本身具有“工具属性”、“集体属性”,同时也影射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义务本位”的特点。本文介绍了“民权”引进并得以生存的历史背景,以严复、梁启超、孙中山为典型观察了它的发展轨迹,并以时间为轴线追踪了“民权”法律化的实现与背离过程,进而结合中国近代民权与西方人权在文化角度的不同提出来“民权”“人权”“民主”相互排斥与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从而得出“民权”对当代法治的启示。
【关键词】:民权 近代 法律文本 文化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9;D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序言7-11
- 1.1 研究动机7-8
- 1.2 理论依据与研究综述8-9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9-11
- 1.3.1 研究内容9-10
- 1.3.2 研究方法10-11
- 2 民权内涵及历史背景11-23
- 2.1 民权内涵11-19
- 2.1.1 民权的内涵11-13
- 2.1.2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13-19
- 2.2 历史背景19-23
- 2.2.1 民族危亡的困境19
- 2.2.2 经济结构的转型19-20
- 2.2.3 权利观念的传播20-23
- 3 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演进——以代表人物之民权观为例23-39
- 3.1 梁启超的民权观23-26
- 3.1.1 兴民权、塑新民、反对封建专制24
- 3.1.2 设议院、制宪法、建立资产阶级国家24-25
- 3.1.3 提出地方自治25-26
- 3.2 严复的民权观26-29
- 3.2.1 自治以伸张民权27-28
- 3.2.2“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28-29
- 3.3 孙中山的民权观29-39
- 3.3.1 孙中山民权概念的基本内涵29-31
- 3.3.2 孙中山民权思想的理论构建31-39
- 4 中国近代民权观的制度性表达——以近代宪法为例39-50
- 4.1 清末宪法性文件39-43
- 4.1.1《钦定宪法大纲》40-42
- 4.1.2《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42-43
- 4.2 民国初年宪法43-46
- 4.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3-45
- 4.2.2《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45-46
- 4.3 南京国民政府宪法46-50
- 5 中国近代民权观的文化机理——以与西方人权观比较为视角50-57
- 5.1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50-52
- 5.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52-55
- 5.3 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55-57
- 6 中国近代民权观对当代法治的启示57-64
- 6.1 民权的延展性与民主法治思想萌芽57-59
- 6.2 民权的模糊性与法律词汇体系确立59-60
- 6.3 民权对当代法治的启示60-64
- 6.3.1 摒弃立法中心主义,谨防民权工具属性之延续61-62
- 6.3.2 警惕“权力崇拜”,重视法律权威的建设62-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致远;《钦定宪法大纲》与蒋记《中华民国宪法》之比较[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2 肖婧;;浅析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3 郭世东;;“贿选总统”的遮羞布——中华民国宪法[J];江淮法治;2007年19期
4 聂资鲁;;论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J];岳麓法学评论;2003年02期
5 封安波;;论国共两党关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统的争议[J];社会科学家;2011年02期
6 卞修全;肖婧;;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之横向国家权限特征研究[J];东方论坛;2012年02期
7 于明;;此书可待成追忆——重读吴宗慈著《中华民国宪法史》[J];外国法制史研究;2007年00期
8 何鹏;;中华民国宪法之父与民国宪政之梦的幻灭[J];中西法律传统;2009年00期
9 赵金康,林加林;孙科法律思想特色略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聂鑫;;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浅议[J];法学杂志;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业斌;;论各派政治观点在中华民国宪法中的体现[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3辑)[C];2008年
2 于明;;此书可待成追忆——重读吴宗慈著《中华民国宪法史》[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3 刘国深;;台湾地区“宪政改造”对国家统一的影响[A];2006台湾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晓丹;中国近代民权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江俊;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中的革命观念[D];苏州大学;2013年
3 杨昊;《中华民国宪法》(1923)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何毅;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武小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任军连;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人民权利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文高;“中华民国宪法”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以及其威权政体的政治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权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3711.html